EN
https://www.gov.cn/

迎“兩會” 話期盼

2016-02-28 07:4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本報讀者熱切關注,紛紛來信表達各自的期盼。其中,教育、養老、三農等問題是讀者最為關注的話題。如何運用改革的思維和方法,更好地解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廣大讀者充滿期待。

農村教師隊伍“青黃不接”亟待解決

我所在的學校位於山西省壺關縣東南偏僻山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善。校園環境乾淨整潔,在寬敞、舒適的教室裏,學生們用上了嶄新的課桌,聆聽老師的多媒體授課。但讓人擔憂的是,學校師資力量很薄弱,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平均年齡達到45歲,而且學歷低,教學方法落後,教學成績不佳。再加上農村學校交通不便,生活單調,年輕教師不願來,來了也留不住,總想著調走,教師隊伍出現“青黃不接”。

沒了教師自然也就沒了學生,部分新建校舍被閒置;配置齊全的音體美器材、科學儀器、圖書、電腦等也成了“擺設”……

正因為如此,很多家長不管多困難,都會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裏學校去讀書,再不濟,也要送到鄉鎮中心學校,或寄宿或陪讀,導致家庭教育支出陡增。此外,在農村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有少部分學生輟學,不是讀不起,而是不想讀,班主任多次打電話、上門家訪,收效都不理想。

農村學校需要“輸血”,更需要“造血”。期待國家在未來的教育投入中,根據“統籌兼顧,優先安排”的原則,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改善環境、提高待遇、建設週轉房、推進信息化等措施,鼓勵和吸引更多大學生投入到農村教育中,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優化農村教師教育理念,提升教學水平。同時,期盼城鄉教師交流的制度設計更加完善,比如,讓城鄉教師互換崗位,不僅城裏的教師到鄉下支教,也讓農村教師到城裏深造後返鄉,從而吸引更多教師支教,緩解農村教師老齡化嚴重的問題。

此外,社會也要為農村孩子提供更多的出路和發展空間,破除新的“讀書無用論”,讓他們相信知識,相信未來。(山西省壺關縣樹掌中心校 馬韶義)

推動養老服務業上檔升級

2015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21億,約佔總人口的16%,預計2020年達到2.48億,約佔總人口的18%,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超過3000萬。面對人口老齡化,單靠政府建設的福利性養老院難以滿足需要,但目前社會化養老服務供給匱乏。

以我們豫西某縣為例,當地養老機構偏少不説,設施還十分簡陋,欠缺輔助設施,養老服務人員操作水平原始化,整體檔次不高,缺乏統一性和規範性。同時,在市場上,老年人用品難以尋覓。

目前社會養老服務産業存在四個方面問題:一是養老産業社會關注度不高,沒有形成全社會關注養老産業發展的熱潮。二是在服務社會資本發展養老産業上,缺乏專門的機構和部門,致使社會資本在發展養老産業過程中,創新不夠,活力不足。三是缺乏成熟的行業規範和標準,發展的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四是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口極大。隨著養老産業的不斷擴張,對相關的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而現有的就業人員專業程度不高,人才問題正在制約著産業的發展水平。

“十三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將更加日益嚴峻,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已經是挑戰大於機遇。要推動養老服務産業發展,首先,要成立由政府牽頭,民政、慈善、相關院校、科研機構等組成的養老服務産業發展管理機構,協調養老産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指導養老服務産業發展。

其次,建立行業標準。在建立養老産業行業規範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推廣實施,促進養老服務産業的規範經營和創新提升,加快對行業的認證,全面加快養老服務産業的上檔升級。

再次,加快人才培養。為解決養老産業發展的人才缺口,需要加快以醫療、健康服務專業為主的人才培養力度,要在相關大中專院校開設相關專業,不斷擴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從而滿足社會對養老産業人才的需求。(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胡勇俊)

進城農民盼文化“滋潤”

重慶市璧山區新堰村地處城鄉接合部,村民張發坤前年響應政府的號召“農轉城”,成為了“城裏人”。按照優惠政策,一邊領著養老金,一邊繼續種著還未徵用的田地,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但最近老張有點“煩”: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老張家的幾大間平房面臨拆遷,田地上也將建起座座廠房,老張和村民們將會得到妥善安置。拿著一大筆鈔票,老張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有二:一是老張不願“離地”。田地是農民無法割捨的一種精神情結,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失去田地就等於失去對“鄉情”的精神歸依和認同感。二是老張不願“上樓”。總覺得城裏的高樓大廈,少了鄉里人的鄰里親近。老張原來是村裏小有名氣的“故事大王”,肚子裏裝了不少民間故事和雜聞趣事,進城後,每家每戶都關門閉戶,誰來聽老張擺“龍門陣”呢?

像老張一樣,許多進城農民反映,如今“口袋”鼓了,“腦袋”卻空了。對於徵地進城的農民,各級政府往往更多的是關注社保、就業等經濟民生建設,往往忽視了文化建設。其實,民生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的物質層面,它還包括精神文化層面,也就是文化民生。目前,雖然各地為進城農民提供了不少文化供給,可是還不能完全滿足進城農民的“文化渴求”,如他們渴望更多參加政府組織的集體性文化活動,渴望政府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文化産品等。

全國兩會即將召開,進城農民期盼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政府能拿出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進城農民的文化需求,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融入感,讓他們不僅能“下得地”,更能“上得樓”,站穩腳,紮好根。(重慶市璧山區 詹 勇)

農村金融服務要“跟上趟”

如今,城市金融産品與服務已充分市場化,市民獲得財産性收入有了更多渠道,人們的閒錢變成了支持經濟發展的金融活水。然而,農村金融服務卻沒“跟上趟”,廣大農民仍停留在“原始”金融階段,收益不高,風險卻不小。

在不少農村,往往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服務機構,存取款這一基本業務尚且“磕磕絆絆”,其他涉農金融服務更不給力: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支付匯兌不便捷,在養老金髮放日,客戶不得不排起長隊;保險、證券、理財、代理繳費等功能薄弱,難以滿足農民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

筆者期盼,兩會代表委員能夠更多關注農民的呼聲,加快推動金融服務下鄉工作。首先,制定政策要區別於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服務具有綜合性,包含了政策性、扶貧性、服務性等金融服務,因而在政策制定上,要區別於商業銀行。在發生風險時,政府和財政要拿出一定的資金予以補償,減輕農村金融機構經營壓力,從而使其更好地服務於農村農民。

其次,借助互聯網平臺。農村金融業應充分認識到服務“三農”與自身發展的緊密關係,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運用現代遠程通信技術、智慧化解決方案,利用網絡講座普及金融知識,有效識別金融詐騙;發展網上銀行、掌上銀行自助銀行等,把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到農民家中。

再次,産品定制要符合農村農民實際。不僅要鞏固好傳統的存貸産品,還要主動作為,擴大理財産品、新農合與新農保交費,小額貸款放款、還款和電費代收代付等業務,深耕農村市場,滿足農民需要。(山西省原平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吉建平)

為創新創業營造更寬鬆環境

近年來,為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地出臺了許多優惠扶持政策,為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然而在現實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如創業導向不明,無法精準選定前途好、有效益的創業項目;創業審批程序複雜,創業貸款門檻過高,籌資成本大等。這些因素讓創業者在市場上舉步維艱,難以將創新轉創業轉化成效益。

我希望國家從創業導向、創業服務、創業扶持等三方面入手,出臺優惠政策,全方位營造更加寬鬆的環境,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一是引領創業導向。剛畢業的大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創業項目,往往不知如何選擇。對此,地方政府要開展市場調查預測,及時掌握企業用人信息和勞動力資源狀況,有的放矢地確定培訓方向,圍繞就業崗位職業技術要求,結合創業者個人意願,免費安排職業指導、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培訓。

二是優化創業服務。審批辦證是創業的關鍵,各地要放寬條件,為創業者提供最便利的服務。要完善和落實預約服務、跟蹤服務、延時服務、限時辦結制、首辦負責制等制度,為創業者營造便利環境;放寬註冊資本登記條件,取消公司設立的最低註冊資本、首次出資比例、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等方面的限制;大力推行“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允許“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寬對商事主體住所及經營場所限制;取消部分自行設置前置審批事項,實行先照後證,降低辦照門檻。

三是創新金融扶持。資金是創業的難點,沒有啟動資金,創業將成“無米之炊”。一方面,要實行行政事業性和經營服務性收費清單制度,清減收費項目,落實小微企業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為創業者減負;另一方面,進一步降低小額貼息貸款門檻,允許沒有抵押物或擔保的創業者也能獲得一定額度的貼息貸款。(江西省石城縣 邱有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