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互聯網+”帶來新變化 吉林農民“網上備春耕”

2016-03-04 15:0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春3月4日電(記者 高楠 姚友明)鼠標一點,農資到家。隨著“互聯網+”悄然進村入戶,給産糧大省吉林的農民們帶來生産生活方式的新變化。坐在家中、足不出戶,打開電腦挑挑選選,買種子、挑化肥,一幅“網上備耕圖”正在廣袤的吉林大地上徐徐展開。

網上備耕成時尚

在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鎮長青村,記者見到王洪林時,他正在家中碼放早上剛送到的100袋化肥。王洪林是種地的老把式,家裏承包了20坰地。往年這個時候,正是他東奔西跑購買種子、化肥的忙碌期,但今年,他卻不慌不忙。

原來,幾天前王洪林在網上“淘”了一批化肥。沒過幾天,化肥就送到了家門口,讓他喜出望外。

除了省事、便捷外,“網購”最讓王洪林動心之處還是農資的質優價廉。“20坰地需要100袋化肥,以前在農資店買得3萬多元,今年網購才不到2萬元”王洪林説,“開始我也心沒底,怕網購的肥效不行,到貨後,一看包裝上的配比我就放心了。”

記者在長青村“村淘”站看到,負責人劉洋被前來網購農資的村民團團圍攏在電腦前。劉洋説,從2月22日起不到10天時間,他的“村淘”站賣出了300多噸、100多萬元的化肥。據阿裏巴巴數據顯示,在其農村淘寶推出的首屆“春耕節”活動中,劉洋的業績目前在全國25個省份250余縣萬餘村級服務站中名列第一。

“互聯網+”孕育農資銷售新變革

在吉林省蛟河市,一場由“互聯網+”帶來的農資銷售變革也在悄然發生。

46歲的李鳳芹是蛟河市新站鎮新站村“村淘”站負責人,“我當過14年的婦女主任和村支書,人脈廣,大夥兒都信任我,我也想讓村民們得到更多的實惠。”她説。

她的貨架上擺放著五顏六色的“春耕節”宣傳單,百餘種農資商品供農民對比選購。李鳳芹遞給記者一份《還款承諾書》,“‘春耕節’淘寶推出了‘旺農貸’業務,為農民提供50萬元以下無抵押、無擔保貸款。有個別品牌的化肥還提供貼息貸款政策。”

“以前備耕時,農資經銷商開車到村裏請村民吃飯,有的人礙于面子不得不買,吃人嘴短,遇到質量差的農資也有苦難言。”李鳳芹説。層層分銷的傳統農資銷售模式讓廠家無法直接接觸農民,農民也很難直接買到質優價廉的正品農資。農資零售環節成了農資造假、摻假的重災區。“但網購農資是廠家直銷,將中間商的利潤返利於民,質量有保證,農民都認可。”

農村淘寶事業部運營經理徐健銘介紹,“村淘”還與當地3家有著良好口碑的化肥生産企業和農機企業開展“觸網”合作,線上銷售農資,線下派出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農民進行農事生産,既改變了農村傳統的農資買賣習慣,在源頭提升農業産業鏈效率,又拓寬了企業銷售渠道,實現多贏。

電商築巢盼“鳳”還

近年來,吉林將電子商務作為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有力抓手重點推進。2015年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中,吉林有8個縣市入圍。

蛟河市商務局局長王媚春介紹,蛟河市作為東北地區第二家落戶“村淘”項目的縣(市),截至目前,村級服務站運營37個,交易額880.3萬元,總單量超7萬單,已建成50個村級服務站。蛟河力爭到2017年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村級服務站全覆蓋,以此普及電商知識,培養農民網絡購銷習慣,突破信息和物流瓶頸,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産品進城”雙向流通。

採訪中,農民們除了暢談電子商務為生産、生活帶來的便利之外,也説起了電子商務在農村“成長的煩惱”。長青村村民朱為群嫁到東北已經10多年,“現在農村網購不方便在於物流不到位,到鎮上自取還要加收1元錢,我們安徽老家很多快遞都會送到家門口。”

除了物流配送外,鄉土人才匱乏也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短板。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的迅速發展,豐富多樣的業務形態亟須大量優秀的鄉土人才返鄉創業,投身到農村這片電子商務的新藍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