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拽住談到習慣講 從聽安排到主動説——部長通道:民意零距離

2016-03-05 07:4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走過10多年曆史,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的兩會“部長通道”越來越受關注。

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在這裡意猶未盡,入場時答過問題,散場時還跟記者約定下次再答;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雖然感到身體不適,仍堅持回答記者提問;

時任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每次到最後都會問,還有問題要問我嗎……

從最初的圍追堵截,到如今的規範順暢,“部長通道”成為每年兩會期間備受矚目的新聞高地。各部委負責人在這裡發佈權威信息、直面社會關切,密集的提問、實在的回答,勾勒出一個官民互通的生動平臺。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集中如此多的重量級官員,在如此多的媒體面前亮相,這是其他新聞發佈形式很難做到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勇認為,“部長通道”賦予嚴肅莊重的兩會新聞報道生動鮮活的面貌,傳達出一種貼近感,為重大信息、熱點問題向公眾的傳播構建了一個更為有效的場域。

既能面對面 又不人貼人

“部長通道”抓新聞,從自發形成到規範有序

3月3日下午2時半,離全國政協會議開幕還有半小時,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聚集的幾十名記者爆發出一陣呼喊。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黃樹賢在“部長通道”第一個應邀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所謂“部長通道”,是一條從北門通向會場的過道,短短不過100米。因為是部長們的“必經之路”,在這裡“圍追堵截”,成了各路記者心照不宣的秘密。

現場拉起一條長長的紅線,一塊藍色牌子寫著“共同維護秩序,請勿越線採訪”。在部長即將接受採訪的區域安置了發言臺,發言臺正面上方,細心地規劃出一排格子,架滿了各路媒體的話筒。5層的攝影架上,也站滿記者。攝影架鋪著天藍色絨布,踩上去安靜無聲。

黃部長侃侃而談。記者們有的開動攝影攝像設備,有的快速敲擊鍵盤,還有不少人用手機將現場視頻實時傳回總部。黃部長之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來到臺前,就熱門教育話題與記者交流了約20分鐘。

對部長們的坦誠回答,記者們讚許有加,紛紛向後方編輯“交差”。也有記者惋惜,剛才放走了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據人大會議新聞中心一位資深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在“部長通道”抓新聞的歷史,已經有十幾年。最初是一擁而上,甚至對部長拽衣服、拉胳膊等,容易出現秩序混亂和安全隱患,甚至還發生過一些小小“事故”。

新聞中心工作人員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高級官員通過媒體與老百姓互動的好機會,如因為秩序問題而取消,是“因噎廢食”。為此,他們特意在設施上進行了一些改善,設置採訪台,安放擴音設備,拉起隔離繩,讓記者和部長既能“面對面”,又不會“人貼人”。

提問無限制 回答有幹貨

問題都特別尖銳,對部長們是很大考驗

短短100米的“部長通道”,見證過不少重大新聞發佈。比如,2014年,馬航失聯事件發生,舉國上下關注,時任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這裡第一次回應了記者提問。

為了幫助記者抓住寶貴的採訪機會,工作人員也費心費力。李家祥經過“部長通道”時,恰好有另外一位部長在接受採訪。見李家祥要往會議廳走去,一位新聞中心現場負責人趕忙上前與他交談,讓李家祥停下腳步,為記者採訪贏得了時間。

這位工作人員事後回憶:“我知道,記者們都在等待李家祥回應馬航事件,全國的公眾也都希望能聽到權威聲音。”

記者們在這裡拋出的問題,特別“接地氣”。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曾在這裡被問:“過年發紅包,要不要交稅?”在3日下午的採訪中,一位記者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買幾十萬元一平方米的學區房,您覺得值不值?”

一位長期在北大廳為記者會服務的工作人員説,比起新聞發佈會,記者們在這裡的問題都特別尖銳,對部長們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部長們非常樂意迎接記者的挑戰。楊傳堂部長如一次沒有回答完,都會跟記者約定下次再答。李家祥局長每次到最後都不忘問,還有問題要問我嗎?只要是職責範圍內,他有問必答,不對問題作任何限制。

工作人員回憶起一個令人感動的小故事。有次姜大明部長身體不適,但記者採訪願望很迫切。為此,姜部長抱病來到“部長通道”,就房産證、土地證兩證合一等熱點問題,與記者互動。還有一位部長,想與記者有較深入的互動,但又怕耽誤其他部長接受採訪,在會議開始前40分鐘就到達大會堂。

其實,每次開會前,工作人員都會與各部委提前溝通,詢問部長是否接受採訪、什麼時間合適。工作人員介紹,只要記者有需求,部長一般都會同意。

有專家指出,“部長通道”之所以特別,是因為高級官員們用較短的時間,把記者最關心的問題講清楚,也把最想説的話説出來。現在,部長們已經習慣了在這裡接受採訪,主動借這個機會,發佈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

從“我要問” 到“我要説”

在這裡發佈信息,影響力有時比部委發佈會還大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凱雷已經連續十幾年在大會堂北大廳蹲守,向部長髮問。“目前這種形式,提供了官員與媒體互動的最佳平臺。”他建議多設幾個採訪台,給部長多一些機會,也讓記者們各取所需。

“半小時之內採訪到5位部長,其它時候絕對沒有這樣的好機會。”一位記者説,這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新聞富礦”。按照慣例,入場時會有四五位部長來此接受採訪,退場時再有一到兩位部長應邀而來。

據大會新聞中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兩會開幕前,已經有七八位部長委託部門的新聞辦主任與大會新聞中心溝通,了解媒體採訪需求。他認為,從記者“我要問”,到部長“我要説”,體現出的是官員與媒體的互動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順暢。

經過十幾年的成長,“部長通道”已經演化為一個強勢傳播平臺。一些部委發現,在“部長通道”發佈權威信息,影響力有時候比部委發佈會還大。有部長開始主動借助這個平臺發佈新聞,消除社會誤解。

比如,去年姜大明部長就在這裡澄清了社會上關於兩證合一的一些誤解。採訪時間不長,“含金量”卻很高,媒體充分報道後,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這裡直面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體現出部長的開放和溝通意識”,一位在新聞中心工作多年的負責人評價。

福建南平市委副書記、市長林寶金代表認為,“部長通道”反映出國家信息公開的力度不斷加大,從政務政策公開,到思路理念、決策過程公開,這都有利於基層及時了解國家層面的動態,進而提前謀劃,讓政策更好落地。(記者 尹世昌 張爍 溫素威)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