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裝上新的“雙引擎”——代表委員審查和討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2016-03-08 07: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 回首過去,五年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展望未來,新的征程已然開啟。在新的五年裏,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圍繞“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進行了審查和討論。

代表委員心目中的“小康藍圖”

“五年後的小康社會應該是全國人民都健康幸福,農村人口脫貧,沒有人掉隊、沒有老少邊窮地區掉隊,全體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充足。”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嵐橋集團董事長葉成説。

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十三五”的表述中,“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努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這些關切到每個人的目標為人們繪就了一幅美好藍圖,也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我希望五年後,分時度假能落實,帶薪休假更完善,通過深化旅遊産業供給側的改革,旅遊業向更多高體驗性産品的方向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首都旅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段強説。

“我希望五年後,能充分運用目前的互聯網優勢,探索兒童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希望‘互聯網+醫療’成就兒科健康管理模式,為兒童健康帶來福音。”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兒科研究所研究員錢淵説。

全國人大代表、長春新大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桂鳳心中有一幅關於國家的大願景。“希望未來國家層面資源要素市場化程度能更高,民營企業的活力能更好釋放。”她説,從個人層面來説,希望未來天能更藍、水能更清,群眾的住房、醫療需求能被很好滿足,平均收入也能有較大躍升。特別是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工作能有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工作進展。

路徑已明  目標可期

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強調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支撐發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認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闡述了未來五年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從宏觀引領、戰略舉措、體制機制、統籌協調、社會民生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改革方向和發展舉措,涵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對於“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深化改革的表述,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宗慶後從中看到了巨大的機遇。

“2020年我們的GDP要達到92.7萬億元,比2015年增加25萬億元,而且‘十三五’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機制,並加強供給側改革,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給我們民營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新的發展機遇。”宗慶後説。

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王爾乘看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中高速”值得重點關注。經濟要中高速增長,就是我們的經濟發展理念從追求高速度變成中高速,摒棄盲目追求高速度的觀念。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譚永華認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突出問題導向,針對當前全球趨勢,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的情況下,非常注重統籌理念,區域統籌、城鄉統籌、資源統籌,得到了充分體現,體現了人的主體地位,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打造馬力十足的“雙引擎”

毫無疑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必須邁過結構調整這一關,必須成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既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又要傳統動能轉型,為今後五年的發展打造馬力十足的“雙引擎”。

“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代表們認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的這一點對於今後五年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培育新動能和升級傳統動能的關鍵所在。

無論是新動能培育還是傳統動能升級都必須依靠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天津市委主委歐成中認為,解決未來五年的發展問題必須把創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創新理念植入全國人民的思想中去。“中國人去國外掃貨,説明我們很有購買能力。為什麼不在國內掃貨?説明我們的産品質量還不滿足要求。通過創新把無效供應變成有效供應,企業效益自然就會好。”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認為,雖然我們已經是製造大國,但仍然是中低端製造比較強,高端製造不足。未來的供給側改革中必須花大力氣提升製造業的水平。“新的技術也是供給側,不僅能更好地滿足需求,還能挖掘需求潛力,讓市場變更大,這是典型的通過供給側來推動改革發展。”

“海信經常講‘結構調整當前看是一碗飯,長遠看就是一條命’。對企業來説,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力度是唯一的生路。”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説。

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著新動能不斷成長,傳統動能脫胎換骨,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必將在新的“雙引擎”助力之下破浪前行。(執筆記者趙曉輝,參與采寫記者王卓倫、高敬、高亢、劉錚、白潔、王宇、商意盈、段續、許祖華、張京品、李代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