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綠色發展,中國砥礪前行

2016-03-08 07:4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記者會上,5位政協委員暢談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中國砥礪前行

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召開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解振華、秦大河、吳曉青、胡存智、白岩松就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特別是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本報記者 翟天雪 攝

3月7日下午,5位全國政協委員在梅地亞新聞中心以“綠色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為主題,就全球變暖、霧霾成因、碳排放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全球變暖不是偽命題

“霧霾是從科技界到管理層、到人民群眾都非常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它關係民生、關係福祉、關係健康。”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説,霧霾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其中燃煤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針對一部分公眾甚至科學家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秦大河委員稱,以變暖為特徵的氣候變化是不爭的科學事實,不存在所謂的偽命題一説。他解釋説,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僅是溫度升高,高山冰川退化、海冰覆蓋範圍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海平面上升等都是全球變暖的定量指標。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9世紀升高1攝氏度左右。

全球碳排放零增加主要靠中國

“2015年全球碳排放沒有增加,作出主要貢獻的是中國,這是很多研究機構作出的判斷。”談及碳排放,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解振華説。

作為對《巴黎協定》承諾的一部分,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解振華委員表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正在進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需要能源支撐。而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實現現代化,基本完成工業化;到2025年、2030年,城鎮化發展將趨穩;到2030年,中國人口增長也會趨穩。“基於以上考慮,中國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這是根據中國國情制定的目標。”

空氣質量達標任重道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335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要達到80%。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説,這個指標是有關部門調研論證後提出的,他做了一些分析,完成這一任務要付出艱苦努力。

具體如何落實?吳曉青委員給出四條建議:第一,明確責任,把80%的目標責任細化落實到各級政府,落實到每一年。第二,嚴格考核問責,把每一年完成指標任務作為地方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完不成要追責。第三,嚴格執法,尤其要嚴格環境執法,絕不能因為一時的經濟發展,每年的環境目標任務完不成。第四,加強社會監督。

總量“雙控”是綠色發展舉措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防治城市病,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實施總量和強度的“雙控制”。

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胡存智看來,建設用地總量的“雙控”,對於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有利的,因為按照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建設的主體功能合理安排,可以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同時,合理地安排生産、生活和生態空間,也有利於防治大城市病。

不僅如此,建設用地總量的控制還有利於形成優化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胡存智委員説,在城鎮化發展中通過劃定“三條紅線”——基本農田紅線、城市擴展邊界、生態紅線,來優化城市的發展格局,防止“攤大餅”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城市的人居環境,從而防治城市病。

“建設總量的控制還有利於人的城鎮化。”胡存智委員説,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可以落實人、錢、地挂鉤政策,實現這個機制,使城市規模和人口同步發展,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和經濟發展的節奏程度,從而促進新城鎮更好地發展。

輿論監督推進環保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主持人白岩松現場展示講解了自己的綠色低碳“三件套”:手絹、公交卡和布袋。

談及媒體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白岩松委員引用了原國家環保總局局長曲格平的一句話“如果沒有新聞單位的報道,就沒有中國環境保護事業”。他認為,新聞媒體可以通過輿論監督更好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因此,“想要綠色發展,就要為媒體的輿論監督多開綠燈。”白岩松委員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