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王君代表等:啃下硬骨頭 精準施策求實效

2016-03-11 07:5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劉慧(左三)表示,要確保寧夏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是緊迫的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是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本報記者 李景 錄攝


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展開熱烈討論。全國政協委員劉紅宇(右一)建議推進我國農村地區精準教育扶貧,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惟願蒼生俱溫飽,脫貧攻堅戰猶酣。

“十三五”期間最大的民生問題是6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扶貧脫貧工作到了“啃硬骨頭”的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向貧困發起總攻,必須按時按質保量完成。

齊心協力補短板

連日來,“十個全覆蓋”成為內蒙古代表團的熱詞。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進行了“名詞解釋”:從2014年起,內蒙古在農村牧區啟動實施了“十個全覆蓋”工程,主要包括危房改造、安全飲水、街巷硬化、村村通電和電網改造、村村通廣播電視、校舍建設和安全改造、標準化衛生室、標準化文化室、便民連鎖超市和養老醫療低保。“內蒙古大力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是要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著力補齊民生這個最大的短板。如果不把這個短板補上,到2020年,內蒙古不僅難以實現80萬人的穩定脫貧,還會有1000萬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王君代表説。

王君代表説,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完成投資886億元,9900多個的行政嘎查村完成了建設改造任務,佔到了行政嘎查村總數的85%。“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全面實施,迅速改變了農村牧區落後面貌,拉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為廣大農村牧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帶來了熱氣、恢復了元氣。

在寧夏西海固,基礎設施落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短板,為此,寧夏加快實施交通、水利、電力等脫貧行動計劃。全國人大代表、固原市市長馬漢成表示,要加快推進輻射貧困地區的一些重點鐵路、公路、機場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建設,打通貧困地區“外通內聯”的通道。實施好危窯危房改造脫貧行動計劃,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同時,通過完成中南部城鄉安全飲水及配套連通工程,全面解決好110萬西海固群眾安全飲水問題,到2018年貧困鄉鎮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

“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是精準扶貧的基礎。”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縣長楊東表示,由於鄉鎮農戶的情況各不一樣,精準扶貧也需要打出“組合拳”,整合資金進行配套扶貧。全國人大代表、甘肅定西市委書記張令平建議,設立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用於完善安置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改善搬遷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

綜合施策植優勢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畢節市市長陳昌旭對此深有感觸,“我們正深入推進校城結合、校企結合、校崗結合,努力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畢節市把職業教育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直通車”,先後投資40多億元建設畢節職教城,目前已有在校生3.2萬人,今年畢節市中職學校招生規模將達6.4萬人。同時,畢節爭取到中華職教社幫助,實施“同心溫暖工程畢節項目”,投入資金6624萬元。

從2016年起,甘肅將在全國率先實行適齡兒童全部免費接受學前教育,並對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和17個“插花型”貧困縣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放生活補助,到2020年基本實現有需求的建制村幼兒園全覆蓋,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不遺餘力地辦民生實事,是穩定脫貧的重要保障。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盟長馮玉臻説,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累計投入70億元為困難群眾辦了“三個一”民生實事:為農村牧區低保家庭免費發放1噸過冬煤、為困難家庭大學生每年資助1萬元、為零就業家庭必保1個就業指標,惠及337萬戶農牧民、4.15萬貧困家庭大學生和4800個零就業家庭。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寧夏便開始實施移民搬遷和生態移民工程,已使西海固近百萬貧困群眾受益。“十三五”時期,寧夏將積極穩妥地實施好建檔立卡8萬人的易地搬遷脫貧,努力做到“搬得出、穩得住、管得好、能致富”。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機遇,爭取國家重大生態工程方面的支持和生態補償政策,一方面加快移民遷出區的生態修復,另一方面將核心區部分貧困群眾轉為林業工人、護林員等。經過去年兩次“回頭看”摸底排查,寧夏有近15萬人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要讓這部分人通過低保和社會救助等途徑解決基本生計問題。

寧夏綜合施策,貴州多管齊下。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岷介紹,貴州創新提出了五大扶貧方式以提高貧困人口自身的“造血能力”。一是就業扶貧,加強對貧困人群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增加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機會。二是教育扶貧,為每一貧困戶培養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三是産業扶貧,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勞動致富。四是資産收益扶貧,增加貧困農戶的資産性收益。五是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人群融入城鎮發展。

因地制宜興産業

實施脫貧攻堅工程,要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産業。甘肅省古浪縣貧困戶“下山入川”之後,古浪縣政府立即打出“組合拳”,出臺“易地搬遷+産業支撐+金融扶持”措施,啟動了黃花灘開發項目。“搬遷過來的貧困戶致富願望很迫切,我們將易地扶貧搬遷和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作為主體生産模式,集中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産。”楊東代表説,“農戶一年至少可以收入2萬元”。

寧夏把培育發展增收致富産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來抓。自治區新出臺了《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堅持“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村一特色”,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讓每一個有條件、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戶都能從産業發展中獲得收入。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專項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的方式,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大戶,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農業的産業化才是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的基石。”來自湖南鄉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向平華説,要幫助農民和企業對接、農超對接和網絡銷售對接。網絡銷售大部分是年輕人在做,要幫助他們解決貸款難的問題,要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促使更多人就業。(記者 吳佳佳 許 淩 李哲 李萬祥 王新偉 吳秉澤 陳發明 陳 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