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總理示範當國務院第一新聞發言人

2016-03-16 15:15 來源: 中青在線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內容提要

當部門第一新聞發言人──總理不只是這麼要求部長們,而首先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這一場記者見面會,就讓輿論和公眾看到了,總理自己首先當“國務院的第一新聞發言人”,坦誠回應公眾的關切。對 17個問題的回答,體現了總理一貫的STYLE ,乾脆直接(時間有限,就單刀直入吧),數據信手拈來,佳句脫口而出,直面問題,不避尖銳,回應焦點,傳遞信心,有態度有溫度,既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大國總理的民生情懷和深刻洞見,也看到了這個“國務院第一新聞發言人”身上的媒介素養。

時間太短,想提問的記者太多。時間一再延長,當總理將擠出來的最後一個機會給了農民日報記者時,工人日報記者高喊“也給工人一個機會”。總理顯然聽到了,所以在簡要回答完農産品價格問題後,笑著説了一句:我們會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也會高度重視如何保護工人合法權益的問題。因為大家來自諸多方面,實在是沒有時間一一回答了,顧此就會失彼。

是啊。我們青年報也沒有得到提問機會啊,總理明年能不能給廣大年輕人一個機會。

總理一直在敦促部長們當部門第一新聞發言人,在回答央廣記者所提的政務公開問題時,他也提到了他對部長們的要求:可不能記者一發問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張開,直截了當地回答問題。 我在此前的評論《總理敦促部長們當第一新聞發言人》中詳細評論了今年兩會的這個大亮點,並引發熱議。

當部門第一新聞發言人──總理不只是這麼要求部長,而首先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這一場記者見面會,就讓輿論和公眾看到了,總理自己首先當“國務院的第一新聞發言人”,坦誠回應公眾的關切。對17個問題的回答,體現了總理一貫的STYLE,乾脆直接(時間有限,就單刀直入吧),數據信手拈來,佳句脫口而出,直面問題,不避尖銳,回應焦點,傳遞信心,有態度有溫度,既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大國總理的民生情懷和深刻洞見,也看到了這個“國務院第一新聞發言人”身上的媒介素養。

總理在很多問題的回答都值得新聞發言人借鑒,這場記者見面會堪稱一堂生動的發佈技巧培訓課,給部長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一 巧妙的起承轉合

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就是一篇小文章,有清晰的起承轉合,才能向受眾清晰地傳遞信息。比如對第一個問題的處理,起承轉合的邏輯就非常清晰。路透社記者問到了金融和股市問題。李克強回答:請你問第一個問題,你就把股市匯市等金融市場問題當“當頭炮”,不過也可以理解。因為許多金融問題的表現往往早于經濟問題的發生。

這就起承得很巧妙,很好地通過一語雙關的“當頭炮”説法,把問題引到了自己的觀點:許多金融問題的表現往往早于經濟問題的發生。──很多新聞發言,缺乏這種起承轉合,不管記者的提問,只是説自己想説過,缺乏交流感和自然的過渡,記者覺得答非所問,旁觀者也覺得很生硬。

二 善用“新聞標題句”

一個熟練的新聞發言人,在發言中要學會站在媒體角度總結、歸納和提煉,説一些媒體可以直接拿去當新聞標題用的語句。這樣既能讓自己的表達有中心,有效把握髮布會,也能起到很好的輿論引導效果──你説的中心意思直接被媒體當標題,避免媒體自我提煉過程中的信息丟失和觀點扭曲。

總理顯然了解這一點,他説的很多話,媒體都可以直接拿去做標題。比如“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保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否則要拿你是問”、“困難和希望並存,從底盤和大勢看希望大於困難”、“用減權力的痛,來換得群眾辦事時的爽”等等。 一個發言人能把握現場的表現之一就在於,發言中很多“新聞標題句”被媒體直接引用。

三 幽默調節現場氛圍

這場記者見面會,有很多幹貨,現場氛圍也比較活躍──很多都是總理的幽默所帶來的。

比如調侃新華社記者今年只説了一個頭銜,比如“一石三鳥”的妙解等等。這種幽默,既能拉近官員與記者的距離,讓人感受到親切感,也能化解一些尖銳問題帶來的緊張,還能傳遞解決問題的自信。

當然,幽默也能化解一些尷尬。比如路透社提的“深港通”問題,開始總理可能忘了回答,後來經主持人提醒後補充回答時,總理自黑地調侃了自己的鄉音。

四 善用第三方數據

官員坐在新聞發佈臺上,很容易進入一種自説自話的狀態,談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做出了什麼樣的成績。成績當然要説,但怎麼去説呢?以什麼樣的方式説出來才能讓人接受呢?一味地自説自話,只會讓人覺得是自誇。

總理的處理方式就很好,借用第三方數據來談政府的工作成績。比如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關於簡政放權問題時,總理説:我曾經明確表示過,本屆政府減少審批事項要達到1/3,現在這個目標已經提前實現了。根據第三方評估,多數企業和群眾對這樣做還是比較滿意的,但與此同時,確實還存在許多問題,有更高的期待。

你看,總理就沒説“根據政府部門評估”,而是説“根據第三方評估”,群眾是比較滿意的。這樣就很有説服力了。

五 善用“過渡句”

可以發現,總理回答每一個記者提問時,基本上都會有一兩句“過渡”,經由這個過渡句過渡到自己的想法。比如“我怎麼記得去年新華社記者提問不光代表本身,還打了其他頭銜,今年只有一個了,你可是問了一個大問題”、“你提的這個問題的確很尖銳,如實告訴你”、“你問問題的時候很嚴肅,讓我略有沉重。”、“謝謝你對國務院常務會議議題的關心。本來你這問題可以由我們的秘書長來回答”、“首先要感謝你們運用網絡投票的方式來了解民生的難處,給政府出題”等等。

這種過渡句對於信息傳播是很重要的,第一,體現交流感,與記者的交流,我聽懂了你的問題,你的問題意思是──而不是不顧記者的提問。第二,表達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態度,這種回答問題前的“第一態度“很重要。第三,拉近與記者的距離,很多發言人的過渡句基本上是程式化職業化的“謝謝記者的這個提問”,而缺乏有針對性的過渡,而沒有人格化的元素。

從現場直播中能看到總理的交流感很強,回答問題時一直會用眼神與提問的記者交流,而不是自説自話。

六 善於以故事説理

總理的一個特點是,善於講故事。講故事是最能夠讓人聽得進去的信息傳播方式,比如談放權時,總理就講了自己的經歷:前幾天我到一個代表團去參加審議,就有代表説他們要辦一個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群眾很歡迎,但是這涉及到養老機構準入、醫保定點、收費審批等,要跑多個部門,關鍵是這些部門的標準還不統一,所以讓他一頭霧水,像你講的都找不到門了。這本身就束縛了産業的發展,也抑制了群眾消費的需求。

回答台灣記者的提問時,總理講到:我記得去年我到福建考察,曾經開了一個臺商座談會,不少臺商對大陸出的經濟舉措很敏感,很多人都擔心對台灣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會不會改變,我們聽進去了,回來就發了文件,明確對台灣投資企業已有的優惠政策不得改變,要給定心丸。我們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我們是同胞啊。

娓娓道來的故事,而且是親身經歷,很容易讓人感受到情懷,有效激起共情感。(曹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