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播撒春天的希望——西藏春耕生産見聞

2016-03-17 17: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3月17日電(記者 陳天湖、王軍、許萬虎)三月的西藏,和煦的春風吹皺了雅魯藏布江的清波,雪域高原迎來了貫徹落實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和“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個春天。

一年之計在於春。行走在雪域大地,隨處可見農牧民開耕、播種的忙碌景象,拖拉機的“突突”聲,耕畜的嘶鳴聲,女人們的嬉笑聲,男人們的吆喝聲……勾畫出一幅“人勤春來早,雪域春播忙”的美麗畫卷。

藏源山南:盛裝劃下“第一犁”

雅礱河谷,清風染綠了柳梢,一派生氣。山南地區乃東縣門中崗村的村民們在“西藏第一塊農田”上,劃下春耕“第一犁”。

16日清晨,飄飄灑灑的一場春雪給今年的春耕平添了詩意。村民們身著華麗氆氌藏裝,扛著鋤頭、扒犁,在笑語歡顏中涌向沉睡了一冬的農田深處;田間桑煙滾滾,人聲鼎沸,漆彩的藏式木櫃上擺著“切瑪”和果盤。

10時許,雍布拉康僧人在田埂旁念誦起祈禱豐收的經文。14名頭戴金色氈帽、年輕力壯的村民登上鮮花裝點的拖拉機,“突突突……”,按序打彎前進,其後緊隨一隊婦女,熟練地躬身、撒種。

隨後,村民男女分列兩陣,吆喝著祈求豐收的祝禱詞,踏著唱和的節奏,用扒犁平整土地、播撒種子。

雅礱河流域是西藏糧食主産區之一,也是西藏農耕文明的濫觴。在儀式現場,記者見到了“西藏第一塊農田”的主人格桑旺傑。他説:“前幾年,這塊青稞田與一家青稞酒企業結緣,企業採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利用土地,幫助村裏145戶村民獲得了戶均年收入過萬元的穩定收益。”

11時許,春耕儀式漸入高潮,村民們環繞農田,口中呼喊著“拉嗦羅”的敬神祈福語,繼而向空中拋撒糌粑,祈求五穀豐登。瞬時間,潔白的糌粑混著裊裊升騰的桑煙,散入田野嘹亮的歌聲裏,飄向遠處皚皚的雪山……

拉薩河谷:鐵牛“上崗”鬧春耕

“嗒嗒,嗒嗒……”一台臺挂著五星紅旗和潔白哈達的拖拉機,一字排開,浩浩蕩蕩駛向農田中央。16日9時30分,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白堆村的村民迎著初升的太陽,開始了忙碌的春耕。

隊列打頭的拖拉機駕駛座上的巴桑笑容滿面。擁有26畝土地的巴桑家裏只有4口人,平日種地全靠他和妻子。“我家有一台拖拉機,去年新換的,”巴桑説,“一台拖拉機價格一萬八,有了政府補貼,實際只花一萬二,這個支出一年就能賺回來。”

“過去靠牲畜耕地,半個月都弄不完。現在不一樣了,有了‘鐵牛’,一上午就收工了。”巴桑説。

5年前,白堆村還延續著“二牛抬杠”的傳統生産方式。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引導下,白堆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德吉央宗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共同跑項目、爭取資金,成立了村級農機合作社,使白堆村成為拉薩市首個農業機械化村,不僅村裏土地的耕、播、收全部實現機械化,還可跨村作業賺錢。

糧倉日喀則:“科技支撐”顯身手

眼下,儘管高山白雪皚皚,河水冰淩漂浮,但在和煦陽光的照耀下,春風也吹醒了後藏大地的土壤,繾綣了一冬的村民們也舒展拳腳,紛紛走向田園。

方方正正的農田,直通田間地頭的機耕道、彎曲的水泥灌渠、筆直的楊樹排成行……走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高標準農田間,記者無不感受到一派現代農業的新氣象。

“以前,這一帶農田莊稼收成主要‘靠天吃飯’,累死累活一畝地收300公斤算是很好了,現在,農田經過改造,又種上了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畝産提高到了700斤。”江孜縣江熱鄉加衝堆村村民瓊卓説。

日喀則被譽為西藏糧倉,耕地面積佔全區三分之一,糧食産量佔全區40%。過去,當地老百姓主要種青稞、油菜。雖説青稞是藏族百姓的主食之一,但價格不高,常常一年的收成僅能維持生計,增收門路不多。

為提高青稞的産量,西藏加大農牧業科技創新力度,培育出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這一新品種平均每畝增産25公斤,近5年累計推廣面積達133.5萬畝,帶動農牧民增收1.5億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日喀則農民除了種植新品種,也開始注重利用科學種田和精耕細作來提高糧食産量。他們普遍按照施足底肥,深耕細作,採用“種子藥物包衣”新技術,減少病蟲害。

地處中印邊境線上的亞東縣下亞東鄉三崗新村村民次央家有10畝耕地,在縣農科人員的培訓下,她掌握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去年通過運用這項技術每畝增産近百斤。“土地吃上了‘營養餐’,實現了增産增收,科學種田就是好!”次央説。

夕陽西下,忙碌了一天的人們踏上了回家的路。天空又飄起了雪花。瑞雪兆豐年,雪域高原有望再次迎來豐收的年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