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破除以藥補醫,下好醫改一盤棋

2016-03-18 07:0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破除“以藥補醫”不僅是取消藥品加成,而必須同步建立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完善藥品的採購方式,改變醫保支付方式

“北京市醫改放大招了!”日前,《北京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公佈,方案明確所有在京公立醫院實施醫藥分開,到2017年底全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

北京市集中了大量優質醫療資源,好醫院、好醫生、好技術扎堆。“全國人民上協和”“留著最後一口氣、最後一筆錢到北京看病”,雖然誇張,卻也折射普遍現象。北京市的醫改舉措,因此格外引人關注。

此次方案總結了北京友誼醫院等5家醫院的試點經驗,用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管理體制,治“以藥補醫”頑疾。在此基礎上,推出防止“有病亂投醫”的分級診療、完善醫生薪酬體系。不僅回應了各方關切,也讓人充滿期待。

我國的“以藥補醫”,要從1954年開始算起。當時醫療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財政對醫療機構進行補貼,同時允許醫療機構將藥品價格的15%加成留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政府投入佔比越來越少,醫院運行成本卻越來越高。醫院要“養活自己”,一個重要的收入渠道,就是藥品加成收入以及醫療服務收入。而醫療服務即各种醫療活動的費用一直比較低廉,相應的是,藥品、耗材的收入節節攀高。目前,這已佔據醫院收入的四成以上,成為醫院的收入大頭。

在很多發達國家,醫院藥品收入一般只佔10%—20%,醫療服務收入反而佔大頭,醫院“以醫養醫”,收支結構合理,醫生因而能夠也願意專心治病。而在“以藥補醫”機制下,醫院收入與藥品收入直接挂鉤,醫院通過多開藥、用貴藥增加收入,不規範的診療行為難以避免。看病越來越貴,醫患關係惡化,並形成灰色的藥品購銷利益鏈,影響了醫藥行業的發展。要打破“藥品利益”,醫院、醫生、藥商、患者、政府就可能“一損俱損”。歷史與現實的原因、複雜而交錯的利益,考驗著改革的智慧、勇氣和決心。

2012年,北京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5家公立醫院試點醫藥分開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同時設立醫事服務費,由醫保實時補償。改革成效明顯,截至去年10月門診患者的次均醫療費減少54元,下降12.6%,次均藥費減少83元,下降27.6%,住院患者例均醫療費減少1706元。15%的藥品加成,整體“平移”為醫事服務費。這樣“暗賬變明賬”的利益計算,讓制度設計更科學合理,給了自我革命以底氣和勇氣。

不過,這樣的改革舉措,僅僅是成功的第一步,仍有很多現實的問題待解。醫藥分開改革,讓這些試點醫院成為藥費洼地,很多人尤其是外地患者,到別的醫院看病,到試點醫院抓藥。另外,醫療服務價格、藥品採購方式、支付方式改革等,還沒有進一步開展,難以從根本上形成合理的收入結構,並最終倒逼出管理機制的轉變。

從這個角度看,治療“以藥補醫”的頑疾,不是單純取消藥品加成,必須同步建立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完善藥品的採購方式,改變醫保支付方式,才不致“按下葫蘆浮起瓢”。如果沒有“三醫”聯動及財政、人事、分配等配套措施的改革,就難免“換湯不換藥”,讓改革難以落地。而北京改革試點的經驗也表明,唯有把各個環節、各方利益都納入“改革一盤棋”,才有可能把這盤棋下活、下好。

如何總結經驗,牽住醫改“牛鼻子”,打好這場點、線、面結合的戰役,解決這個“世界級難題”,實屬不易。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福建三明的醫改廣受代表委員好評。情況更加複雜的北京,能否成就“北京經驗”,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實現患者、醫務人員、政府“三滿意”的效果,我們充滿期待。(李紅梅)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