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記者手記:經歷轉型陣痛之後中國經濟前景更令人樂觀

2016-03-25 18: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海南博鰲3月25日電(記者 陳濟朋 王存福)博鰲亞洲論壇上的經濟界人士對中國經濟高度關注,不再是簡單地針對經濟增速,而是更多圍繞改革進程。他們不回避經濟轉型經歷的陣痛,但更對經歷陣痛之後的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説,“亞洲四小龍”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有類似的轉型陣痛。不過,這些經濟體最終完成了轉型,有的是靠大型製造業,有的靠中小企業,有的則是靠服務業。

一些曾經歷過當年轉型的新加坡人告訴記者,當時一些商人面對轉型曾感到痛苦和迷茫,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此也感受頗深。

新加坡實際上不止經歷了一次轉型。記者曾在2011年之後的幾年裏也見證了新加坡一次經濟轉型的努力。新加坡政府希望收縮相對廉價的外來勞動力配額,迫使企業想辦法創新,提高生産力,從而走向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這次轉型也不無痛苦,不少小企業倒閉讓人印象深刻。

在本次博鰲亞洲論壇上,許多經濟學家也關注到中國的經濟轉型。在他們看來,外界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擔憂過多,而其實真正重要的是轉型的進展。這也是為什麼在博鰲的經濟學家大多儘管了解到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挑戰,卻仍然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感到樂觀。黃益平説,中國經濟轉型不無挑戰,但前景看好。

春華資本集團主席胡祖六説,就短期而言,債務水平是判斷一個經濟體是否有爆發危機風險的主要指標。目前中國政府債務和居民負債率都在比較穩健的水平,企業負債率稍高,但爆發危機的風險很小。

至於金融系統風險,波士頓諮詢公司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何大勇説,測算顯示中國銀行體系風險可控。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説,中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貿易結算數據對人民幣幣值有支撐。中國也吸取了其他經濟體的教訓,金融衍生品發展並不過度。

總之,中國仍有充足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來應對短期下行壓力,保證經濟增長位於合理區間,經濟學家對此並無爭議。

從長期而言,胡祖六認為,就業是顯示經濟韌性的重要指標。中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去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穩健的就業意味著居民有穩定的收入,意味著消費潛力,也有利於社會穩定和改革的推進。

從長期看,更重要的是中國培植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的努力。傳統製造業在升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快速增加。而要實現經濟轉型的目標,就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成為關鍵。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楊賢認為,中國正在推進的反腐和治理改革長遠而言有利於建立更加健康的市場經濟體制,同時也需要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給民營經濟更多空間。

楊賢説,中國經濟仍存在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均衡,有很大的潛力。改革當然可能會遇到風險,但中國仍有資源來掌控應對。

黃益平認為,一些跡象顯示中國努力推進的改革正在顯現效果。中國企業在家電等行業不斷推出新産品,在通信、工程設備等領域有很強競爭力,在3D打印和機器人等領域也有不錯的發展勢頭。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榮譽主席、“金融期貨之父”利奧·梅拉梅德説,中國去年6.9%的經濟增速放在全球增長疲軟的大環境下來看已算是非常快,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在進行向消費驅動轉變的結構性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正在發力,市場廣闊,也因而更有韌性。從決定性因素來看,勞動生産率仍在提升。無論是居民,還是政府,都願意在教育上加大投入,培育未來的人力資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