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博鰲論壇專家熱議丨應把鄉村治理權交還給農民

2016-03-26 07:08 來源: 央廣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三農話題自2015年設立以來,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場的重頭戲。3月22日晚,年會開設了圍繞“鄉村建設與治理”為主題的分論壇。獨立媒體人、艾問傳媒創始人艾誠受邀主持,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鄉村建設中心理事長溫鐵軍、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鈞、、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副部長仇保興及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創辦人廖曉義擔任討論嘉賓,共謀“新時期的鄉村建設與治理實踐”以及“鄉土中國的復興”等話題。


耕地退化、農業水污染、留守兒童、老人村、空心村,教育、衛生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在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這些問題亟需得到更多關注。

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表示,農村是一個自治社會,跟城市不一樣,它有各種各樣的組織,但今天的農村是一個無組織、無主體社會。而解決農村建設、治理、發展問題,需要實現基本經濟制度、組織制度、治理制度三位一體,通過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社會發展有力支撐社會治理,最終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加上財政投入,讓共同主體的主體性發揮,中國農村問題就能很好解決。”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鈞説,目前中國農村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農民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分開,土地無法流轉,産權制度滯後;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欠賬過多,公路、廁所、衛生,包括醫療基礎設施落後;三是人才流失,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造成了農村空心化,遺留下來的農民也無法適應現代農業所帶來的挑戰。他還説,鄉村建設與治理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推進鄉村建設與治理需要解決好産權問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現代化農民培養等問題。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副部長仇保興認為過去在鄉村建設中存在著一些錯誤做法,第一,走殖民國家或者新大陸國家農業的現代化道路;第二,用城市建設模式來建設鄉村,把鄉村城市化,甚至把鄉村消滅了;第三,用工業化的模式來改造我們的農業現代化。他表示,這些錯誤做法,是對原有社會資本的摧殘。

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向來強調知識分子要切身投入到中國現實問題的調研與建設中去。在此次鄉村建設與治理的討論中,他認為推進中國農業農村發展,不能照搬西方經驗,也不能按照城市發展邏輯進行,而要結合農業農村的實際來推進。他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在殖民化大陸國家有農場主,但在中國,農民不是農場主。其二,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小有産者群體或者小資群體。這些是立足於農村中的社會資源,若把這些破壞掉,農民是不可能有主體性的。到現在為止,其實農民最大的就是需要組織起來,形成有自己這個主體性的代表。


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

艾誠:今天聊這個話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鄉村建設。這是中國100年進程中非常重要的話題,但是沉沉浮浮100年都沒有辦法破解。咱們老話題出新思想。

溫鐵軍:謝謝你提到這個老話題,鄉村建設是一個確定的概念,甚至應該用農村復興這樣的概念,代表的是100年來有自覺性的知識分子對現代主義的反思甚至是批判。我只是覺得到我們這代人對這種自覺性、理性的反思不應該放棄。所以我作為一個學者,希望能夠用我們的研究、我們的行動把這百年的反思繼承下來。


艾誠:黨的工作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中央連續出了13個1號文件解決三農問題,但是到底是什麼阻礙了鄉村發展呢?

保育鈞:我就講三條:第一,産權明晰,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主人。第二,基礎設施補上。第三,有一個新的經營主體,那就是現代農業的經營者,這就包括工商資本。現在十三五規劃講的多好啊,這些誰來幹啊,誰去投資,光靠農民不行,必須工商資本下去。

李昌平:我們現在想把這種流動的農民變成市民,我覺得這只是一種想象。所以將來逆城市化問題會成為中國的主流。中國農業模式的安排,應該是半農半城,生産方式是最主要的形式。

廖曉義:我覺得農村最重要的就是要修復鄉村社會組織,並且激活鄉土文化。修復有形的根:社會;無形的根:鄉土文化。

我們探索了一個模式:一站兩會三院,一站就是社工站。鄉村和以前很不一樣,自組織文化已經改變的情況下,需要再修復激活起來,需要一種專業社會服務的。第二,社工通過互助會可以處理公共事務、組織活動、制定規則等。第三是聯席會,建立一個社會協商平臺。各方協商最基層的社會協商機制。通過這樣的東西,激活鄉村自主性、互助性、公益性,激活鄉村本然的問題。(記者 李鑫)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