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的“吉林樣本” 近日,有兩件事吸引著吉林人的目光: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充滿深意;3月1日,《中國製造2025吉林實施綱要》新鮮出爐,這對吉林省融入國家製造強國戰略佈局,促進産業邁向中高端,實現産業轉型升級,同樣意義非凡。 追求“工匠精神”的主旨是讓“制、智、質”成為中國名片。“工匠精神”代表著專注、執著、堅忍、精益求精,翻看世界500強企業發展史,不難發現他們有著共同的基因——工匠精神。時下,吉林製造向吉林智造、吉林創造跨越,恰逢其時。在吉林製造蓄勢騰飛的征程中,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撐、政府的扶持、企業家的銳意創新,也不能缺少“工匠精神”。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吉林製造呼喚工匠精神”系列報道,弘揚、傳承、創新吉林“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更好助力吉林製造實現新跨越。 春日午後,一汽鑄模廠模具製造車間。 陽光斜射在劉岩身上,照得他額頭上的汗珠分外清晰。他半蹲著,右手拿著風動機,在缸體模具的一個小凹槽裏反復旋轉、打磨。關掉風動機,左手伸進凹槽細細地摸索著,打磨過的地方平滑光亮,他胸前的工作服上散滿了細細的鐵屑…… 劉岩專注的神情,讓記者覺得他不是在修機器,而是打磨一件雕塑藝術品,此刻,他不是鉗工而是一名雕塑師。 不知不覺1個多小時過去了,劉岩的身上滿是鐵屑。他抹去臉上的汗水,站起身,記者走過去和他攀談起來:“這麼枯燥的工作,咋能這麼專心和投入呢?” “不枯燥,看,經過我手修的機器跟新的一樣,挺有成就感的。”小夥子一臉質樸,語言也實實在在。 放眼望去,車間裏有許多工人像劉岩一樣在工位上專心致志地幹活,時光也在這一點點打磨中悄然流逝。每一個零件、每一件産品就這樣通過“工匠們”的精心打磨,專心雕琢,展現出它精益求精的品質。 在一汽人的血管裏,永遠流淌著責任和使命的血液。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從1953年“白手起家”建廠,手工敲出第一台“紅旗車”,到“垂直轉産”、吐故納新的第二次創業,從以發展轎車和輕型車為主的第三次創業,到以做強做大一汽自主事業為奮鬥目標的第四次創業,一汽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步跨越的背後都閃耀著“工匠精神”。 正是因為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因為他們不為名利、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成為一汽在一次次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創業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傳 承 打磨、鑽孔、拋光、對重要零件的細微調整,作為機械製造業重要的傳統工種之一——鉗工,在見證了一汽集團四次創業的光輝歷程的同時,為機械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了10年鉗工,劉岩最高興的事是能得到師傅的表揚。他的師傅是我國鉗工的“大腕”——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中國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被譽為當代“金藍領”的首席鉗工李凱軍。 回顧李凱軍的鉗工之路,步履堅實,每一步都是“工匠精神”的有力詮釋。1989年,剛剛畢業的李凱軍,被分配到一汽鑄模廠從事鉗工工作。當時,懵懂的他,跟隨師傅日復一日地在工位前拋光、打磨卻樂此不疲。那時,他便暗暗對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要求:理論上要弄通,操作上要練精。於是,別人午休時,他認真學習模具結構知識;別人下班後,他加班加點練技術,練手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李凱軍代表一汽集團公司赴無錫進行交流展示。當他經過4個多小時的精雕細刻,把一個圓球通過純手工的方法,銼削成正十二面體時,專家和同行們直呼不可能。專家説,這個尺寸精度達到正負0.01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六分之一,所有相鄰面的夾角誤差不超過1分,粗糙度達到Ra0.2以上的立體加工件,空間基準難找,定位測量困難,即使用機械設備加工都相當困難。 在工作中,李凱軍是一個追求完美主義者。在一汽自主鑄造模具開發製造過程中,他嚴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質量,不放過任何細微環節,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在完成奔騰轎車缸體低壓鑄造模具鉗工製造任務時,他為了保證打磨精度,在模具熱配間隙,將半個身體探進400多℃高溫的模具型腔內記錄間隙數據,身上多處燙傷。有人説他傻,可他卻笑呵呵地説:“能夠獲得缸體澆注模具配合間隙的寶貴數據,值!” 李凱軍不但自己技術高超,對其他員工也傾囊相授。十幾年來,他輔導過的學生已超過萬人,經他直接代培的學員和業內徒弟已超百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徒弟朱偉東在2012年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鉗工狀元,並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被各級組織命名的“李凱軍勞模創新工作室”更是為企業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技術人才。也正是有了這些不懈鑽研、無怨無悔的“工匠們”,為一汽自主和合資品牌整車提供了核心鑄件的支撐,配套用戶從一汽集團擴展到國內及國外市場,使一汽鑄造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每天早上7點鐘,李凱軍總會準時出現在班組,為現場“授課”做前期準備工作,他已經成為一汽“工匠”的精神領袖,工人們學習的楷模。 堅 守 在一汽解放公司,提起“老方”,無人不知。 “老方”名叫方向遠。在外人眼中,他是全國技術能手,機械工業突出貢獻技師,屬“國寶”級別的技術專家;在同事眼中,他身懷“十八般技藝”,經過他的“妙手”,工裝設備每每都能“起死回生”,是模具維修的“國醫聖手”。 穿過一片蘇式建築的廠房,來到薄板衝壓車間,“讓精益生産方式真正落到實處”的標語清晰可見。上了二樓,右手第一間就是“老方”的工作室。聊起“工匠精神”這個話題,方向遠帶記者回到了那個激情奉獻的年代。 40年的“耳鬢廝磨”,讓他與“解放”骨肉相連。1987年,剛過而立之年的“老方”趕上解放卡車第一次換型。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方向遠歷歷在目:“當時車標‘解放’兩字是塑料件,鉚接在發動機外板上,不僅成本高,而且還多兩道工序,不美觀也不耐用,廠裏決定採用衝壓技術刻製模具。” 老解放汽車的“解放”模具是由老刻字社和前蘇聯專家一起完成,並無經驗可循。重新將毛主席親筆手書的“解放”二字製成模具,頗具挑戰性。儘管當時心裏也沒底,方向遠還是把任務接了下來。就這樣,他用銼刀、扁鏟一點一點去修。一個月後,當他看到自己一刀刀刻出來的“解放”二字被一次成型壓在發動機罩外板上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從那以後,方向遠的命運緊緊和“解放”聯絡在一起。J6L小排半A86項目是一汽自主研發的車型,共有154套模具、64個品種、41套檢具,從2011年起陸續返廠,進行模具驗收調試。由於在前期調試中模具一直沒有驗收返廠,拉裂、起皺嚴重。“老方”毫無怨言,廢寢忘食,最終發明了“模具凸凹度測定法”,成功修復了這些模具,並填補了模具行業以三坐標檢測判定為主的形面檢測空白。同時,他首創的國內模具拉深新工藝,提出增加氮氣缸來彌補設備行程不足,兩套拉延模具由單動變成三動生産的改進方案,使一汽8套超大模具4個品種實現了本廠生産,一年可節約零件外委加工費800多萬元。 如今,即將退休的“老方”仍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他總結了自己近40年的工作經驗,整理了超百萬字的學習筆記,出版了《汽車冷衝壓模具調整與維修技術》、《汽車模具典型實例》等著作。 “將我的經驗傳遞給更多的人,是為我們解放增添光彩,也是為我們自主的事業做點努力。”這是方向遠的心裏話。 創 新 3月18日,早上7時剛過,一汽紅旗事業部的齊嵩宇跟往常一樣,已經換上工裝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不論朝暮寒暑,21年來,他始終堅持每天提前1小時到單位。 早上的車間一片靜寂,沒有生産時喧囂的聲浪和四濺的火花。齊嵩宇在偌大的焊裝車間和總裝車間,邊走邊看檢查記錄,依次對前一天班後會反饋出來的異常情況進行處理。 當他走到二焊裝區的一台設備旁時,停了下來仔細查看。“維修記錄上顯示,這台機器複製架上衝壓件出現偏差,更換頻次加大。”齊嵩宇對記者解釋。 “生産出現問題時,不能僅僅針對設備進行檢查。要把工件拿去測量,再看看氣缸壓力是否正常。”齊嵩宇對操作工人説,儘管衝壓件出現偏差不是大問題,但也要時刻觀察,因為零件更換頻次加大,會增加成本。 不知不覺,一圈轉下來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在回辦公室的途中,記者道出了心中的疑問:“每天做著同樣重復的工作,不覺得很無聊嗎?” “從參加工作起,我就把工作當成是一種樂趣,我是樂在其中呢。”齊嵩宇憨笑著説。 對於齊嵩宇來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點都不為過。過去,轎車白車身焊接過程中的質量監控和檢測,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我曾經也深受其害。”齊嵩宇説,2003年,他調到直屬焊裝車間從事點焊工作。一天,在進行點焊設備焊接時,漏焊了4個焊點,罰了200元錢。這次事故也激起了他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決心。 經過近百次試驗,最初齊嵩宇製作出一款以計數為原理的小儀器,起名“電子漏焊監控器”並申報了國家專利。此後,在推廣的過程中,他不斷地總結和創新,最終他研發的電阻點焊工藝質量自動監控技術,填補了世界汽車行業在線治理白車身點焊漏焊、開焊難題的空白。2012年,這項成果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我國工人獲得的最高級獎項。 但他並沒有就此滿足。被譽為“國車”的紅旗轎車因為生産的特殊性,生産線上的價值百萬元的設備多是非標設備,針對性強,不能滿足車型多樣化的需求,廠家的改造報價就是二十幾萬,改造期間還要停産。為了能夠摸清設備錯誤報警的規律,齊嵩宇在設備前一蹲就是三四天,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採用自動化改善理念,設計了一套價值百元的控制電路,將問題徹底解決,成為了身邊同事津津樂道的典型技術案例。 一汽是我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它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與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從建廠之初,一汽就一直高度重視知識型、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近些年來,一汽集團更是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大事、要事來抓,不僅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培訓,而且通過每年的崗位練兵、技能大賽等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再輔以愈加完善的選拔方式和激勵機制等保障措施,從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克服得了困難的能工巧匠們。他們用精湛的技藝煉成精品,用精益求精的態度鍛出佳作,他們更讓匠心築夢的執著代代相傳,讓中國汽車工業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不斷邁進。 從解放到東風,到紅旗,到一汽大家族的崛起,“長子的責任”始終激勵著一汽人不斷前行。今年1月份,在全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一汽集團公司全面發力,喜獲開門紅。解放公司逆勢而上,實現整車銷售1.28萬輛,同比增長49%;轎車公司自主品牌汽車佔當月銷售總量的72.5%。海外尼日利亞首輛FAW重卡本地組裝下線,標誌著一汽海外生産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 一汽,一塊深植“工匠精神”的土壤,只有這樣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卓越不凡的“大國工匠”。(記者 欒哲、王丹)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