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快發展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

2016-04-19 07:14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快發展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
——訪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

“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六場18日上午在京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作了題為“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 加快發展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的報告。光明日報記者採訪了苗圩。

問:“十三五”時期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勢?

答:當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內孕育興起,給世界産業技術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調整帶來革命性影響。有三個顯著特徵:

第一,製造業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重新審視發展戰略,紛紛制定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一些發展中國家則憑藉更低的人力和資源成本,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資本轉移。各國爭相介入新一輪國際分工爭奪戰,在高端和中低端領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從我國自身來看,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製造業發展站到了爬坡過坎、由大變強新的歷史起點上。

第二,互聯網日益成為驅動産業變革的先導力量。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處於跨界融合和群體突破爆發期,技術創新活力和應用潛能裂變式釋放。圍繞數字競爭力的全球戰略佈局全面升級,打造網絡強國成為全球主要大國的共識。與此同時,網絡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更加凸顯。

第三,中國製造+互聯網成為未來産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互聯網+雙創+中國製造2025”,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智慧製造成為製造業變革的核心,綠色化、服務化日漸成為製造業轉型發展新趨勢,網絡協同創新將重構傳統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內部組織扁平化和資源配置全球化成為製造企業培育競爭優勢的新途徑。

總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製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期。“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必將對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産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慧、綠色、服務四個方向發展。有何具體考慮?

答:“高端”即強化高端引領。近年來,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中國製造2025》明確將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著力突破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高端裝備,引領製造業高端發展。

“智慧”即加快發展智慧製造。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牢牢把握住這一主攻方向,以實現重大産品和成套裝備的智慧化為突破口,以推廣普及智慧工廠為切入點,加快提升製造業産品、裝備及生産、管理、服務的智慧化水平。

“綠色”即全面推進綠色製造。通過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動綠色産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的全面發展,當前重點是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

“服務”即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引導企業圍繞創新設計、供應鏈管理、網絡化協同製造等新模式,延伸服務鏈條、促進服務增值,實現生産型製造向生産服務型製造轉變。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有何具體舉措?

答: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産業技術基礎等“四基”薄弱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十三五”期間重點抓好兩項任務:

一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重點領域,我們已經梳理出近期需要重點發展的80種關鍵基礎材料、185項核心基礎零部件、105項先進基礎工藝和63項産業技術基礎,並提出了重點行業“四基”發展方向和實施路線圖。

二是建設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創建形成以創新中心為核心、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國家製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問:當前傳統産業遇到一些困難,産能過剩矛盾突出,企業效益下滑。“十三五”時期,對傳統産業改造升級有何考慮?

答:我國傳統産業規模體量大,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重點是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一方面,加大技改資金規模,完善政策體系,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全面提高産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另一方面,改革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形式,更多采用後補助、貼息等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是積極穩妥化解産能過剩。我們將貫徹落實好中央決策部署,把壓減過剩産能的目標任務落實下去,保證各項政策特別是財政的獎補資金執行到位,妥善處理好職工安置和資産處置工作。

三是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扶持培育大企業、大集團,也要著力培育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引導企業樹立“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四是優化産業空間佈局。引導“一帶一路”、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相關省市進一步突出重點,做強做優特色産業,實現差異化、錯位發展。

五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抓緊組織實施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以食品、藥品等為重點,加快國內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並軌。大力倡導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並且首次提出發展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我國發展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具備哪些優勢,又面臨哪些挑戰?

答: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網絡大國,互聯網産業具備了厚積薄發、登高望遠的條件。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光纜線路長度達到2300萬公里,移動通信實現從2G跟隨到3G突破、4G同步的跨越,TD-LTE成為4G國際兩大主流標準之一。

二是建成涵蓋網絡設施建設運營、互聯網軟硬體研發製造、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領域較為完整的産業體系。高性能計算、網絡通信設備、智慧終端、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領域取得突破,部分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三是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0.3%,超全球平均水平;4G用戶突破3.8億,佔全球4G用戶總量超過40%;電子商務交易額接近20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鋼鐵、石化、冶金、汽車等行業形成了一批百億級、千億級行業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12家互聯網企業進入全球市值前30行列。

同時,我國發展現代互聯網産業也面臨一系列突出的問題和挑戰。對技術和産業而言,我國信息技術産業基礎薄弱,核心技術掌握能力不足,良好的産業生態尚未形成。對信息基礎設施而言,寬帶基礎設施能力和普及程度等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不小差距,面向未來網絡的前瞻性佈局有待加快進度。對互聯網應用而言,相對於消費互聯網,産業互聯網發展整體處於較低水平。對管理和安全而言,互聯網帶來的新理念、新産品、新業態對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提出了更緊迫、更系統、更全面的要求。

問:“十三五”期間我國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十三五”時期要瞄準網絡強國、製造強國目標,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産業基礎支撐能力,提高信息資源開放水平,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搶佔全球信息經濟制高點,打造創新引領、開放共享、綠色協調、確保安全的現代互聯網發展生態。

一是堅持創新引領。統籌推進網絡建設、應用服務、産業支撐和技術研發等産業鏈各環節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互聯網産業體系和發展模式。

二是堅持開放共享。以合作、共享的態度推動産業生態體系同國際接軌,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推進提速降費、開展普遍服務等,讓網絡紅利惠及更廣大的人民群眾。

三是堅持綠色協調。既要推動新能源和節能新技術在數據中心、通信設施等重點領域的應用,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互聯網産業體系;又要深化互聯網技術在製造、農業、能源等行業的應用,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四是堅持確保安全。堅持發展與管理並重,把技術支撐和管理制度相結合作為保障安全的有效途徑,加快完善法制和制度環境,為信息化發展和網絡信息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問:“十三五”時期發展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的重點任務有哪些?

答:深入落實網絡強國戰略部署,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安排,未來五年,將重點圍繞以下五個方面推進現代互聯網産業體系。

一是加快構建新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繼續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大幅提升網絡速率,持續降低資費水平。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等新型網絡體系,有序推進網絡、數據中心等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部署與升級演進。

二是加快建立現代信息技術産業體系。推動實施信息産業行動計劃,重點發展三個領域的關鍵技術:首先是支撐中國製造2025的關鍵共性技術,其次是引領“互聯網+”的重大變革性技術,第三是保障信息安全和産業發展的核心基礎和前沿通用技術。

三是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重點是抓好一個結合、發展共享平臺、打造“雙創”生態。抓好一個結合,就是大力推進“中國製造+互聯網”,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發展共享平臺,就是大力發展互聯網平臺經濟,鼓勵搭建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打造“雙創”生態,以互聯網推動創業創新要素平臺化、集聚化和生態化。

四是健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突出抓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互聯網企業安全防控、數據資源和用戶信息安全防護、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能力建設、重要信息系統安全。

五是完善促進互聯網發展的協同推進體系。加強互聯網法治建設,加快電信法、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法等立法。切實加強互聯網行業管理,形成反應迅速、順暢有力、協同配合的管理體系。(記者 楊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