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保護帶來生態紅利——三峽庫區綠色發展守護“碧水青山”

2016-04-19 19: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重慶4月19日電(記者 周凱)“石壁千重樹萬重,白雲斜掩碧芙蓉。”陽春之際走進長江三峽庫區,兩岸崇山峻嶺、樹木鬱鬱蔥蔥、江水碧藍如翠……高峽出平湖的美景充滿詩情畫意,讓無數中外遊客流連忘返。作為全國戰略水資源儲備庫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三峽庫區“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生態景觀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重慶、湖北環保和林業部門的數據顯示,三峽庫區長江幹流監測斷面的水質全部符合Ⅲ類,水質穩定、總體為優;重慶市“十二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5%,比“十一五”增加8個百分點,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區森林覆蓋率49%;湖北省巴東縣、宜昌市森林覆蓋率分別超過55%、65%。

三峽庫區的壯美,來自對生態環境的呵護。近年來三峽庫區將生態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加快環境修復和治理步伐。

在宜昌市興發集團精細化工園,9家生産企業、3家配套企業以及研發機構形成一條完整的循環經濟産業鏈。興發集團總經理助理陳曉清介紹,園區一家企業的廢料是另一家企業的原料,此前的副産物氯氣、鹽酸、氯甲烷都得到了循環利用,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重慶市雲陽縣盤龍街道位於長江岸邊,每天産生約900噸的生活污水,污水處理廠2013年投入使用。記者在出水口看到,烏黑髮臭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後清澈無味、達標排放。雲陽縣環保局局長張邦軍介紹,今年6月底全縣42個鄉鎮(街道)將全部實現污水處理廠全覆蓋。

重慶市佔三峽庫區庫容80%以上,重慶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建成重點工業企業水治理設施1700余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總量減排任務;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1%、99%,2017年底實現建制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重點整治28條次級河流……一系列舉措有效保護了三峽水環境。

三峽庫區作為連片集中貧困區,山高坡陡、人口眾多,面臨發展與保護的雙重壓力。獨特的自然條件、生態的修復改善,近年來三峽庫區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優勢,立足“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已成為三峽庫區各地的發展路徑選擇。

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對此感受很深。2011年,他從全國百強縣宜都市到巴東縣擔任縣委書記。“我剛來時,巴東縣的經濟總量還不如宜都市一個中級鎮,要脫貧致富我當時認為就要搞工業。”然而,經過反復調研,陳行甲得出了結論——巴東縣沒有人流、物流、信息流,盲目引入工業項目會破壞環境,發展工業走不通。

“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良好的生態搞旅遊,圍繞旅遊發展生態農業。”陳行甲説,巴東縣以5A景區神農溪為依託,打造乾淨的城鎮環境和幹部風氣,發展小水果、茶、酒産業,2015年接待遊客560萬人次,增長15.7%。

2013年重慶市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三峽庫區11個重點區縣被劃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禁止建設可能破壞生態的項目、強化生態保護,同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不再考核GDP和工業增加值。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三峽庫區生態資源亟待被喚醒。生態涵養為庫區指明了發展方向,開發生態産品、發展生態産業,讓生態資源凸顯經濟價值。”雲陽縣委書記張學鋒説,近幾年,雲陽縣晚熟柑橘、特色資源加工等産業得到較快增長,世界第一懸挑玻璃廊橋“雲端廊橋”去年建好後,當地“天下龍缸”景區全年遊客接待量超百萬。

生態保護帶來生態紅利,讓老百姓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重慶市涪陵區通過退耕還林和經濟林建設,在長江沿岸種植竹林2萬多畝,同時引入三峽筍業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竹筍産業帶領群眾致富。涪陵區南沱鎮治坪村村民冉德明説:“現在有土地流轉、退耕還林補貼,還可就地在公司務工,收入比種地高,又保護了長江兩岸環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