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一道民生保障線 一條城市風景線—河南“都市休閒農業”初探

2016-04-20 18: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4月20日電(記者 劉雅鳴 史林靜)“沒有土地,一樣可以生産新鮮的蔬菜。”在鄭州市中牟縣弘億國際農莊一間“葉菜工廠”內,定植架上的花邊葉菜嫩綠蔥翠,鱗次櫛比,向人們展示著“未來菜園”的圖景。

河南都市休閒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加快農産品加工和休閒農業提檔升級,使城裏人到農村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賞花摘果、體驗農耕文化成為一種時尚。如今都市休閒農業,不僅是城市民生的一道保障線,也成為城市生態的一道風景線。

“葉菜工廠”實際是一個4畝的蔬菜大棚,然而通過無土栽培,工廠內的定植架可以像積木一樣摞層。如果摞三層,這就相當於4畝土地變出12畝的“菜地”,每月單層定植架就可生産3萬多棵蔬菜。而且每棵蔬菜的重量是市面上普通生菜的2倍。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高樓大廈”擠走了城市周邊菜園,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弘億國際莊園的負責人楊紫説,城市周邊具有科技資源集中、技術人才聚集的優勢,通過讓“都市休閒農業”率先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能有效化解這個矛盾。葉菜工廠不僅讓菜地面積翻番,也讓産量增倍,讓“城鎮化”與“菜籃子”協調發展。

在以高標準糧田建設保證糧食生産的同時,河南省把發展都市生態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二三産融合的新型業態,都市休閒農業也是一個潛力的朝陽産業。為此,鄭州市專門成立了休閒農業辦公室對行業進行指導和規範。如今“農業+工業”“農業+教育”“農業+養老”“農業+旅遊”……不同的思路正催生不同的市場業態。

正值槐花盛開,鄭州市東北角,黃河南岸的一片灘地,1000多畝槐樹林浸潤在清新淡雅的槐花香中。行走在這家名為萊駿綠色農莊的“林家樂”內,你會注意到:路標是隨意的木板製作,手寫上指示文字,古樸野趣;林間休憩的小長凳是兩塊灰磚支撐,上面鋪著舊門板,素雅乾淨。一個小茶吧嵌套在林地中,樹就長在院落裏、茶桌旁……在這裡,所有的人工的痕跡都為自然生長讓路。

“這是鄭州最適合發呆的地方,是最美的散步去處。”萊駿綠色農莊園負責人趙永浩跟記者介紹,這裡的“林家樂”用的是“植入性開發”理念,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匠心獨運,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

趙永浩的另一個身份是都市休閒農業協會副會長。他説,都市休閒農業真正融生産、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稻田是人工濕地,菜園是人工綠地,果園是人工園地,麥田可抑制揚塵,都發揮著“都市之肺”的生態涵養作用。城市居民節假日來這些地方度假,白天能看到藍天白雲,晚上能仰望滿天繁星。

鄭州市民劉先生趁著週末和三個好友來到這家林家樂,在這裡回歸田園,暢談閒敘。在他看來,城市的節奏快、壓力大,而這裡可以讓生活慢下來。

“每人花五六十元,吃個燒豆腐、蒸槐花,再加幾個地鍋土菜。”劉先生説,自己家一年的休閒旅遊支出在五萬元以上,其中將近1/3花費在城市周邊的休閒和農家樂上面。

而在“葉菜工廠”,乾淨明亮的環境也成了科普教育的好去處。來自童言美術培訓班的60多名師生正在參觀,帶隊老師王麗芳告訴正在採訪的記者:“繪畫在於眼界和眼光,畫一棵植物,要看到植物是如何生長,體驗生命的神奇。”自2014年弘億國際莊園對外開放以來,平均每週都有上幾千人在此接受科普教育,體驗播種、澆水等農耕文化。通過“農業+教育”每年累計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

都市生態農業既是城市的“後花園”,也是“菜籃子”,通過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利用市場吸引力,河南不少城市周邊已經建成了一批“菜籃子”農業項目,保證了城市農産品供應。

城郊周邊農村越來越多地“産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産品變禮品”。鄭州市農業部門統計,鄭州市已登記在冊的200畝以上規模休閒農業莊園已達239家;休閒農業經營實體已超千家。2015年全市休閒農業接待人次達到2300余萬人次,營業收入27億元,帶動農戶就業10余萬人。

休閒改變生活,創意提升農業。記者採訪發現,近年來,大都市周邊休閒農業發展,建設類型注重從簡單的農家樂、種植園向休閒農業莊園和特色村轉變;休閒功能從單一、雷同向多元、差異化轉變。鄭州市農技中心休閒農業辦公室主任朱桂霞説,良性的發展培育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既大大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也在廣辟農民增收渠道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