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誰能告訴我,今年種什麼?”
——吉林春耕備耕採訪手記

2016-04-21 11:5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春4月21日電(記者 王存理 張建)春耕前夕,國家調整玉米收儲政策,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由過去托市收購改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回歸市場本質,保護農民利益。記者近日在我國玉米産量第一的吉林省農村採訪時了解到,儘管省裏調減300萬畝玉米種植的指標初步落實,但一些農民對今年種什麼還是一臉茫然。

玉米庫存高企,進口價格低,加工企業觀望,産大於銷明顯,玉米價格下浮已成必然之勢。但秋後到底能降多少?國家究竟能補多少?種玉米究竟是賠是賺?一個個大大的問號留在農民心底,相信沒有人能夠回答清楚。

但春耕在即,種什麼還心裏沒底,這不是個好兆頭,會影響糧食生産的穩定,尤其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吉林年産玉米580億斤左右,佔糧食産量的80%,玉米收購價每斤下降一分錢,農民就將減收5.8億元,這不是個小數目。

其實放眼望去,農産品價格起伏絕非玉米一種:呂梁山的扶貧支柱産業紅棗滯銷,據説有的農民都不去摘收,市場上一斤十元的紅棗堆成了山,另一種農産品核桃價格也明顯下降。南方有的地區甘蔗每噸五六百元還無人收購;羊肉價格連續兩年大幅度下降,豬肉售價卻一路扶搖直上,大蔥和蒜的價格一度過高也引人注目。

發展市場經濟,供需關係複雜多變造成農産品價格起伏不定本不為怪,但長期反復大幅波動,卻不正常。農民沒有掙到錢,居民高價消費,流通領域混亂,既造成極大浪費,也使市場信號失靈。

據專家分析,農産品價格大起大落,根本原因在於以聯産承包為主的千家萬戶小生産和大市場的矛盾。長期以來,農民種地靠感覺、憑習慣,政府組織農業生産時,往往強在生産組織,弱于經營銷售;善用行政號召,疏于市場引導。許多地方和部門,往往在出現價格起伏後才動用儲備、組織銷售、分析原因,但在産前的市場分析和生産預警上普遍“失聲”。

大量農民在今年種什麼上不知所措,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要解決這些問題,各級政府要按現代農業理念來組織生産,在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上下足功夫,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不能再讓農民生産前半段靠感覺,後半段碰運氣,種地如同賭博。

專家指出,破解“誰能告訴我,今年種什麼”這一課題,要儘快提到政府議事日程上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農村,“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産出效益和比較效益過低,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其實都涉及“三農”。信息不對稱可能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乃至造成農副産品價格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

專家提出,從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來看,智慧農業一定要作為“補短板”的重要工作落實到田間地頭。春耕之前,對今年的各類農作物的種植意向、市場銷售及庫存、進出口情況、國際市場動態、歷史同比、生産成本等重要的情況,應該認真深入研究,及時發佈提示性要求和建議,供農民生産參考,而不是聽任謠言和消息引導市場,異化消費心理,加劇供需矛盾。

與此同時,還應大力扶持專業化、基地化、區域化生産格局,培育一批種養加工大戶、家庭農場、種植基地,讓産銷能夠有跡可循,從而有效連接産銷,穩定供需。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