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國推進礦産資源綜合利用面面觀

2016-04-21 13:24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礦産資源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資源,是國家經濟建設的基礎物質材料,其保障程度關係到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國家安全。我國是世界上礦産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的少數國家之一。

據統計,我國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産原料都來自礦産資源。目前,我國已發現172種礦産,探明有儲量的礦産168種,已探明礦産資源儲量潛在價值約佔世界礦産總價值的14.6%,居世界第3位。

然而,我國礦産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面對國民經濟建設的巨大需求,我國礦産資源儲量嚴重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加強礦産資源節約和管理”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其中特別提到,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實施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工程、礦産資源保護和儲備工程,提高礦産資源開採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這意味著,礦産資源綜合利用已被列入國家規劃層面。

實際上,近些年來,國土資源部一直在鼓勵和推進礦産資源綜合利用,並聯合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推動了首批40個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截至2014年底,分4批確定了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35家礦山通過驗收。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不久前發佈的《中國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5)》(下稱《報告》)稱,近5年來,我國尾礦年排放量高達15億噸以上。雖然尾礦利用增速明顯高於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趕不上新增量。為此,國土資源部等職能部門緊扣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戰略,在“十二五”期間,對礦産資源綜合利用集中發力,連續出臺引導性和激勵性政策,增強政策執行的落地效果。

據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報告》旨在讓全社會全面了解我國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年度工作進展和發展趨勢,幫助礦山企業掌握相關法規政策、技術裝備和標準規範,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推進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利國利民的大事。這份《報告》的出臺,呼應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不難看出,大力推進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將成為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長期堅持的方向。

現狀:綜合利用潛力巨大

眾所週知,中國礦産資源稟賦具有“三多三少”的特點,即貧礦多富礦少,低品位難選冶礦石所佔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單一礦種的礦床少,共生礦床多。

《報告》稱,多年來,礦業開發重經濟效益、輕生態保護,加之監管手段單一等因素與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了中國礦業整體粗放式經營的現狀。同時,“十二五”期間,礦産品價格整體進入下行通道,伴隨著礦業領域産學研結合的進一步深化, 礦業企業對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共伴生礦産綜合利用率等“三率”進行挖潛,既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也進一步減輕了安全環保方面的壓力。

《報告》列舉了當前面臨的兩大狀況:資源開採難度加大,開採回採率穩中有升。2003年到2013年是礦業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十年裏,中國礦業的産值翻了四番。大規模的資源開發,使我國主要礦山的開採深度逐漸加深,開採品位逐漸降低;礦體形態、産狀變得複雜;資源開採難度進一步加大,但開採回採率處於較高水平,部分礦種表現為穩中有升。如2014年,地採鐵礦採出品位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開採回採率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貧化率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

資源選別難度加大,選礦回收水平總體向好。在原礦入選品位降低、礦物嵌布粒度細、大多呈共伴生狀態的情況下,選礦回收率基本保持穩定或略有提高;在原礦入選品位不變的情況下,選礦回收率明顯提高。如2013年,銅礦的入選品位同比下降0.04個百分點,選礦回收率同比卻提高0.15個百分點,選礦回收水平總體較好。

尾礦利用增速明顯高於排放增速,但累積堆存數量巨大,綜合利用大有可為。據《報告》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尾礦和廢石累積堆存量近600億噸,其中廢石堆存438億噸,75%為煤矸石和鐵銅開採産生的廢石;尾礦堆存146億噸,83%為鐵礦、銅礦、金礦開採形成的尾礦,這部分尾礦中,稀貴金屬含量比較豐富,綜合利用價值較高。

《報告》指出,近5年來,我國尾礦年排放量高達15億噸以上。雖然尾礦利用增速明顯高於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趕不上新增量,並且受礦業市場影響,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尾礦利用增速出現大幅下降。數據顯示:我國尾礦綜合利用率僅為18.9%,主要用於充填開採和建材。

廢舊金屬大量沉澱,再生有色金屬産業快速發展。再生金屬的回收利用,可大大減少礦産資源的開發強度,是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環節。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2013年,銅、鋁、鉛、鋅再生總量連續3年突破1000萬噸,産業規模不斷擴大,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2013年,再生有色金屬主要品種(銅、鋁、鉛、鋅)總産量約為1073萬噸,同比增長3.3%。其中,再生銅産量約275萬噸,與2012年持平;再生鋁産量約520萬噸,同比增長8.3%;再生鉛産量約150萬噸,同比增長7.1%;再生鋅産量128萬噸,同比下降11.1%。

大宗礦産品價格下跌,部分礦産的綜合利用産值回落。2012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大宗資源産品需求下降,價格回落;全國礦産資源(非油氣)綜合利用産值略有增長,但增速明顯回落;部分礦種綜合利用産值出現下降。2014年,全國礦産資源(非油氣)綜合利用産值雖高達1285億元,但同比僅增長2.8%,增幅與2013年持平。其中,2014年金礦、磷礦和鐵礦的綜合利用産值大幅下降,同比降幅分別為45.9%、61.6%和42.9%。

成果:突破多項技術難點

在具體政策方面,國土資源部等職能部門緊扣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戰略,在“十二五”期間,對礦産資源綜合利用集中發力,連續出臺引導性和激勵性政策,增強政策執行的落地效果。

《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制度建設,政策法規不斷完善。

一是在繼續實施《資源綜合利用目錄》、《中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政策大綱》、《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的基礎上,相繼發佈實施了《“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等,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行了多方位部署;二是國土資源部不斷加強制度創新,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制定並實施了《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行動計劃》,連續發佈了《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和《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加快提高礦山領域資源利用效率。

二是礦産資源開發利用逐步由秩序監管轉向開發秩序與合理利用監管並重,監管體系初步建立。

三是構建標準體系,連續發佈22個礦種“三率”最低指標要求。2015年4月1日,國土資源部發佈的《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指標及其計算方法》(DZ/T0272-2015)正式實施。該行業標準界定了固體非能源礦産資源綜合利用過程中的主要技術指標,為全面評價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供了指南。

至今,國土資源部已發佈4批共22個礦種的“三率”最低指標要求,基本形成了重要礦種的“三率”指標體系,由此,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産有了“最低要求”和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紅線”,也有了礦産開發利用方案和礦山設計的依據。

通過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探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模式。截至2014年底,在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方面,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48.8億元、企業配套資金949.87億元。實現了八大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了九大資源開發和産業發展新模式,成功探索礦業轉型升級新路徑。

發佈新修訂指標,新一輪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創建工作啟動。活動自2012年啟動以來,兩屆共産生202個模範縣(市)和10個模範地級市。各地在創建中形成的45種的典型模式和79種機制,有力地推動了國土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

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單位增至661家,35家礦山通過驗收。2014年8月,《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驗收辦法(試行)》印發,明確綠色礦山九大基本條件。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分4批確定了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35家礦山通過驗收。

技術裝備目錄相繼發佈,鼓勵資源綜合利用的重大裝備自主研發。近年,國家先後兩次修改併發布了《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指導目錄(2012年版)》和《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14年版)》。

科技進步成為攻關的主要載體。近年來,我國産學研結合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據統計,目前已有133個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到40個示範基地的平臺建設,聯合設立了41個研究中心、10個重點實驗室、7個院士工作站、6個博士後工作站或人才培養基地,共設立科研項目203個,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0余項。

産學研的有機融合促進了不同層面的技術攻關,突破了多項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化技術難點,將一批低品位、共伴生和難利用資源變成了經濟可採資源,經濟效益顯著。

如在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第四批)中,中國黃金集團公司所屬長春黃金研究院,研發了極高濃度氰化尾液3R-O新技術及成套裝備,適用於需要對高濃度或極高濃度含氰、重金屬、硫氰酸鹽、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廢水、廢氣、礦漿等進行綜合治理的黃金、電鍍等行業;研發的環保型浸金試劑推廣應用技術,提高含金礦石及尾礦中金的回收率。

甘肅省早子溝金礦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含砷、銻複雜難處理金礦高效提金綜合新技術,解決了泥化嚴重、含銻、砷複雜金礦的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難題。

新疆白銀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的低品位銅鉬礦柱機聯合分選技術,解決了低品位銅鉬礦的分選難題。

據了解,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以來,共形成八大成果:

一是低滲、超低滲油氣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平均單井産量由原來的2噸提高到8噸~10噸,提高3倍~4倍,使一次井網采收率提高3%~5%,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對低滲透、超低滲透油藏的效益開發。

二是油頁巖等非常規能源實現規模化、産業化開發利用,為我國能源資源的開發找到了新途徑。

三是頁巖氣勘探開發試點取得突破,展現了我國頁巖氣良好的勘探開發前景,推動建立了頁巖氣勘探評價、分段壓裂等技術體系規範。

四是創新“以矸換煤”綠色開採方式,消除了傳統煤炭開採的弊端,達到了減少佔地、減輕塌陷、減少污染、增加資源的“三減一增”效果,實現了煤炭開發方式的重大變革。

五是釩鈦磁鐵礦等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在解決釩鈦磁鐵礦提釩難題的同時,實現了釩廢水和廢渣的全部利用。

六是有色伴生多金屬資源實現高效綜合回收,比如江西銅礦通過採選規模化、設備大型化、採選高效化,運用高效選礦技術,實現了含銅0.25%~0.3%低品位礦石的綜合利用。

七是難利用固體鉀鹽開採和低品位膠磷礦選礦關鍵技術實現突破,比如青海鹽湖示範基地利用老鹵(廢液)溶採鹽湖中低品位固體鉀礦,既節約了淡水資源,又減少了廢液排放,盤活了近2億噸鉀鹽資源。再比如雲南磷礦首次將浮選柱應用於膠磷礦選礦,攻克了世界性難題,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選礦新技術,入選品位由23%降至20.9%,在全國可盤活近30億噸資源,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磷礦資源的保障能力。

八是低品位砂岩型鈾礦勘探開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帶動我國鈾礦資源的高效利用。

問題:政策機制亟待完善

有資料顯示,一些重點大型煤炭礦區採區回採率達到80%以上,金屬礦山露天開採回採率達到85%以上,地下回採率達到80%以上;不少礦山鐵礦選礦回收率達到85%左右,有色金屬選礦回收率達到80%,磷、硫達到60%;50%以上的釩,22%以上的黃金、50%以上的鉑、鈀、碲、鎵、銦、鍺等稀有金屬來自於綜合利用。

毋庸置疑,礦産資源的綜合利用,既增強了礦山企業的經營活力,又提高了我國礦産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但是,也有數據表明,隨著礦産資源大規模勘探和開發,我國礦産資源的綜合回收率不超過50%,總體利用率約為20%,全國共伴生組分綜合回收率在40%~70%的國有礦山企業不足40%。有色金屬礦産資源綜合回收率為35%,黑色金屬礦産資源綜合回收率僅為30%,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

全國現有2000多座金屬礦山尾礦庫,存有尾礦約60億噸,每年新增排放固體廢棄物約3億噸,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我國目前綜合利用搞得比較好的國有礦山僅佔30%左右,部分進行綜合利用的國有礦山為25%左右,完全沒有進行綜合利用的佔45%。全國有20萬個集體、個體礦山基本上不搞綜合利用。

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礦産資源供應總量的大幅提高仍難以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更為嚴重的是,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和全球資源競爭日趨激烈,導致了利用國外資源的難度增加。所以,在工業化過程中,必須通過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來改善和緩解供需矛盾。這個矛盾解決好了,才能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早日實現“中國夢”。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礦産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存在著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一部分企業和地方對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綜合利用優惠政策不到位,對礦床中共(伴)生組分勘查、綜合評價不夠,工業部門利用礦物有用組分單一。

其次,綜合利用礦山比例低,眾多中小礦山綜合利用水平更低,共生、伴生有用組分利用指數低,有用組分回收少;適用於我國資源特點的綜合利用技術欠缺;綜合利用所得産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效益不佳等。

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了礦産資源的大量閒置和浪費。

儘管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法制建設、標準體系、市場調節、技術研發與應用、激勵約束等環節還存在制約因素。

——礦産資源相關的法規制度建設還有待完善。特別是當前礦産資源法中對礦産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要求過於原則,缺乏操作性,政策制度沒有形成合力,各類規劃之間尚未實現有效銜接。

——礦産資源利用技術的創新尚不能滿足新要求。技術攻關能力不夠、轉化率不高,技術研發與企業需求之間銜接不夠,成為制約我國礦産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認為,要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礦産資源開發管理體制改革,理順礦産資源開發管理體制,打通礦産資源管理與礦業管理,實現統一監管,有效解決資源粗放利用和環境擾動問題。對礦山企業的礦産綜合利用方案進行嚴格審查,規定在開發立項時沒有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方案的,不予頒發或者緩發採礦許可證;大力加強礦産資源儲量管理,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申報認定制度、統計制度、公報制度和信息網絡。

二是完善礦産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建設。加快推進《礦産資源法》的修改進程,解決包括産權歸屬和礦業權設置等在內的礦産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等相關法律問題,為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法律保證,堅決打擊浪費礦産資源的“敗家子”行為。

三是加快技術攻關與技術推廣平臺建設,持續開展對呆滯礦、難處理礦的利用技術研究。加大對重大採選冶技術、礦産綜合利用技術、循環利用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力度;對二次資源進行勘查、評價、開發和利用,培養一批“種子”企業進行推廣。

四是完善綜合利用的經濟激勵政策。做好礦産資源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有利於促進礦産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將綜合利用納入國家優惠政策範圍。

五是加強行業自律和輿論監督,提高礦山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鼓勵引導同類礦種的中小型礦山、選礦企業與資源綜合利用已取得成功的大、中型企業“聯姻”,以解決綜合利用的資金、技術難題。(李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