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探月“雙帥”新使命 2020年探火

2016-04-23 21: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余曉潔、榮啟涵)4月22日,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宣佈,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中國將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步實現繞火探測和著陸巡視。

這項新任務中,葉培建是顧問,孫澤洲任總設計師。

過去15個春秋和未來,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因星辰大海緊緊相連。

只不過,目標從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大大拓展到距離地球4億公里的火星。

因“嫦娥”結緣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千年。在他們手中,“嫦娥”飛上了天,繞月落月、還在廣寒宮裏“走起來”。

時光回溯到2000年11月,中國發表《中國的航天》正式提出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預先研究。2001年,葉培建和孫澤洲先後與“嫦娥”結緣。

“從那時起,我看月亮的心情就不一樣了。”孫澤洲説。

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和“70”後副總設計師孫澤洲率領團隊,只用了3年就完成了中國探月工程首發星的研製。

“我國過去衛星都在地球軌道上,與地面距離最遠沒有超過8萬公里,而繞月衛星離地面的距離是38萬公里。”葉培建説,軌道設計和控制、三體定向、遠距離測控通信、複雜外熱流的熱控制……這些都是要解決的全新挑戰。

誰來“應戰”?

“老帥”獨具慧眼,挑選了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隊伍。日後的“少帥”孫澤洲就是其中一位。

“葉帥”是如何練兵的?

在嫦娥一號的研製現場,工作人員在進行伽馬譜儀的測試時,發現其中一個參數起了變化,但並未引起重視。

葉培建巡查時發現了這個細微的變化。參數變化表明設備很可能有問題,會不會影響到別的設備,會不會影響整個衛星?他一連串追問。

航天是10000減1等於0的事業。葉培建要求年輕人,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疑點,甚至可以“捕風捉影”。一次,為了搞清一個極偶然的現象,確保萬無一失,團隊做了7000次實驗。

都知道葉總“脾氣大”,但每次發火都讓人心服口服。

第三個里程碑

2007年11月5日晨。

前往測試大廳的葉培建抬頭望去,天空很乾淨,只有一顆啟明星伴著一輪彎月,忽然有了詩興。一首《沁園春·決戰今朝》真實記錄下了“臨戰”的場景——

“淩晨太空,一輪彎月,明亮照耀。望茫茫宇宙,一顆新星。舒起長袖,飛奔廣寒。遙呼嫦娥,靜月漫步,千年夢想要成真。看指控大廳,燈光明亮。

日夜奮戰,航天英豪。全屏顯示,參數更迭,日地月星皆明了。要成功,靠諸君努力,只看今朝!”

就是這天,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進入探月軌道,完成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的第一步。

這一步,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繼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和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飛天之後的第三個里程碑。

送“少帥”上馬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後,葉培建本來可以繼續幹嫦娥三號任務。但是,他把年輕人送到舞台中央。

2008年,孫澤洲被選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月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不確定性、任務中多個關鍵動作和環節必須萬無一失……30多歲的他壓力山大。

但是“老帥”對“少帥”充滿信心,因為看到“少帥”熱愛這份國家使命,總體把握能力強,學習能力佳。

2013年12月14日21時11分,嫦娥三號在月球表面成功實施軟著陸。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飛控大廳響起一片歡呼聲。那一刻孫澤洲低下頭,雙手掩面。

有人説,沒有一個領域像航天這樣歷練年輕人,用新型號壓擔子,而且成敗萬眾矚目。

他是一棵“大樹”

孫澤洲説,執行嫦娥一號任務時跟著葉總幹好比“背靠著大樹”,自己做了總師才知道身上責任的分量。

在嫦娥三號任務每次關鍵節點轉階段前,孫澤洲都會跑去找葉培建“彙報一下”——沒有形式、不拘于地點,只為“跟葉總聊聊心裏踏實”。

——孫澤洲記得,每次談任務進展,葉總會先問“你自己怎麼想”?

——葉培建認為,年輕人有事隨時可以來找我,但大主意還得他們自己拿。

“老帥”常打趣,“雖然我不替你拿主意,但最不濟在我這兒你可以傾訴啊”。但在困難時候,“老帥”會挺身而出擋在前面。

嫦娥三號“落月”,需要在地面做一個空中懸停試驗。試驗當天,葉培建正在開院士大會。第一次點火試驗前的狀態設置過程中,有個閥門的開啟狀態有些異常,試驗立刻被叫停。

接到電話的他匆匆趕去,發現原來是閥門的開啟裕度不足。由於是真實點火試驗,對於試驗是否繼續進行分歧很大,主管領導主張停止。而如果那天不做,後來一段時間的氣候條件就做不成了,對工程進展影響極大。

持續爭論了兩個多小時後,葉培建説服了大家,準備好充分預案後,試驗照常開展,保證了整體進度。

中國的事得有人來做

在一次回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演講中,孫澤洲動情地講述:“當我成為總師的時候,也要成為一棵‘大樹’,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把責任承擔起來。”

深空探測的路上,共同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讓葉培建與孫澤洲亦師亦友。代代航天人,正是在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中“接力”奮鬥。

和與他同時代的科學家一樣,葉培建愛國。他為自己是航天人無比自豪和驕傲。“我們航天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視為國家的人。”

1980年,葉培建赴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留學攻讀博士學位,5年之後學成歸國。“我不反對有人學成後在國外工作,那是個人選擇,但中國的事必須得有人來做。”

葉培建手機裏存著美國人陳列在聯合國知識産權總部的月球岩石樣品的照片。它們代表了美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地位。“我們得像勾踐臥薪嘗膽一樣時刻提醒自己。”他説。

對於更加艱巨的新任務——4億公里火星探測,葉培建表示,距離發射僅剩5年,時間很緊。“但是很有信心,我們的團隊是2013年實現中國探月工程完美落月的嫦娥三號團隊。”

“探月的一系列經驗為探火打下了良好基礎。”孫澤洲説,地月轉移、月球捕獲、環月探測軌道設計等經驗,都可以借鑒到火星探測中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