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

2016-04-24 15:1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李國利、繆曉娟、孟昊翀)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後,湖南的大山裏,一個常在煤油燈下學習的少年,通過收聽電臺的預告,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

“載人航天事業不能有僥倖心理,首先要求穩妥,同時要求跨越。”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周建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風險不能帶到天上去”

1992年立項時,中國航天技術較為薄弱,載人航天是一個“使勁跳才可能夠得著”的目標。周建平説,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風險不能帶到天上去”的安全理念至關重要。

據他回憶,2002年神舟三號飛船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後,測試發現一個插座的兩路信號中有一路不通,檢測結果顯示接插件設計存在缺陷,但另一路信號沒有問題。研製人員之間出現很大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成功可能性很大且撤離成本太高,另一部分人反對將風險帶到天上去。

“最終我們選擇撤離,抓緊完成接插件歸零和重新設計生産,用其替換全部同一類型的接插件,為此推遲3個月發射。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的。”周建平説,從那以後,研製人員達成共識,一旦發現任何質量問題,必須一票否決。

他也記得,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時,最初艙門打不開,現場艙門先開一條縫,卻又合上了。“事後大家猜測我當時一定很著急,然而並沒有,我只是坐著等待,因為心裏有底。”

周建平説:“我們在艙內準備了助力工具,萬一航天員推不開,也能借助工具打開。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地面上進行了大量實驗。工作做到位,才敢擔當,臨陣不亂。”

由於研發時間有限,神舟七號飛船原本用俄羅斯引進的艙外服出艙,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中國的科研人員産生了自主研製艙外服的強烈願望,並最終決定這樣做。俄羅斯在已經形成能力的情況下仍需要24個月來生産艙外服,而中國的神舟七號從研製到發射僅有3年時間。

他還透露,神舟九號原本不打算載人,全體研製人員評估認為技術過硬,決定改為載人飛船。

周建平説:“中國的航天人追求穩妥是因為責任重大,而追求跨越是因為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對自己有信心。”

“成本還要降下來”

航天事業很花錢,但周建平説,中國一直在琢磨著省錢。

“中國正在研究載人飛船的回收問題,下一個發展目標就是回收和重復利用載人飛船。”周建平説,降低成本早已是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近期美國Space X公司首次實現海上火箭回收,中國也在密切關注。

他還舉例説,中國的天宮一號是交會對接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是為了載荷要求進行改裝,原本還有天宮三號,但研製隊伍通過優化設計和挖潛,將天宮三號的試驗任務全部合併到了天宮二號上進行,這樣就節省了天宮三號和為天宮三號服務的飛船的成本,轉而直接發射空間站的試驗核心艙,以實現低成本、跨越式的發展。

此前,中國將交會對接和空間實驗室的飛行試驗結合在一起,減少飛行次數,同樣是為了降低成本。未來的空間站也是“經濟適用型”,特別是採用先進能源、高閉合度物化再生生保和電推進技術,將顯著降低空間站運行期間的航天員消耗品和推進劑補給需求。

省下來的錢,還有很多地方等著用。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是六個重大科技項目之一。在開局之年,嫦娥四號全面啟動,嫦娥五號進入決戰階段,北斗導航系統加速全球組網,長征五號、長征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將實現首飛,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和天舟一號將發射對接,還有多顆空間科學新型衛星將實施發射。

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也已經正式立項。對此,周建平坦言:“登陸火星,對所有國家來説,都是巨大的挑戰。”

“空間站將帶來重大産出”

中國計劃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包含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搭載安裝包括空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材料科學、基礎物理、微重力流體燃燒等科學研究實驗設施,支持科學家們從事前沿探索、空間技術研究和空間資源的開放利用。

信息技術、新能源、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將綜合體現在中國的空間站上。此外,還會獨立發射一個與空間站保持共軌飛行的光學艙,在光學艙內架設一套口徑兩米的巡天望遠鏡,分辨率與哈勃相當,天區覆蓋更廣,將是中國人的“宇宙之眼”。

周建平説:“空間站將首先是中國在太空裏的國家實驗室,服務於中國科學家從事科研實驗的需求,同時積極進行國際合作,歡迎其他國家科學家參與,以及航天員的入駐。在空間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的空間站將帶來重大産出。”

他還表示,對於一些有意願、沒能力獨立從事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中國可以為其提供太空飛行和科研的機會。“已經有不少國家向中國表達了願望。”

“《火星救援》是民眾的心聲”

談及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美國總是繞不開的“梗”。

美國國會早在2011年立法禁止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禁止美國航空航天局一切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拒絕中國參與由多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項目,至今沒有改變。

周建平説:“美國航天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中國也是航天大國。雖然起步晚、規模沒有那麼大,但也獨立、全面掌握了先進航天技術,也有能力為人類進步發展做出貢獻,這是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

周建平指出,中國載人航天的目的是和平開發利用太空,實現人類探索與發現的偉大使命。航天大國積極合作探索宇宙,將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在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航天員馬克·沃特尼被困火星,最終在美國航天局和中國航天局的聯合行動下回到地球。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近日提起這部電影,表示中美已于去年建立對話機制,計劃今年在此基礎上進行溝通。

周建平則笑著説:“我也接觸過一些美國航天界人士,《火星救援》反映的應該是民眾的心聲。”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