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聚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七亮點

2016-04-25 15:3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維護和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聚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七亮點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周瑋 史競男) 一年前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25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意味著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有望實現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務有望實現從可多可少、可急可緩的隨機狀態到標準化、均等化、專業化發展的跨越。

堅持政府主導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能。草案明確,堅持政府主導並規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職責。

“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有助於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各種公益性文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説,“它是一國基本意識形態的基礎,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基礎性影響。”

草案規定了國家、地方人民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責任,如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産品的提供和傳播、因地制宜提供流動文化服務、加強面向在校學生的公共文化服務;國家應當重點增加農村地區公共文化産品供給等。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在調研中發現,目前還有不少地區公共文化設施、資源、隊伍、資金缺口較大,部分地區仍存在等靠要思想。“這就迫切需要進一步依法落實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保障、提供、改進責任,加強對不作為、亂作為以及各種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他説。

定標準、補短板、建制度

草案規定國務院制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各地據此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實施標準。

“這與去年出臺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及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相一致。”范周説,意見、標準與草案是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國家標準兜底線,地方標準促特色”的分級保障思路。

草案還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和目錄提供制度、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制度、公益性文化單位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等。

目前,我國已實行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等免費開放。據此草案,被列入“公共文化設施”的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青少年宮和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也將免費或優惠開放。

提高服務效能打出“組合拳”

服務效能不高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對症下藥,草案打出“組合拳”。

--草案將“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作為“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原則寫入總則。

--為有效解決目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存在的“散、亂”問題,草案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可以採用新建、改建、擴建、合建、租賃、利用現有公共設施等多種方式,推動基層有關公共設施的統一管理、綜合利用,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巫志南説,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精神,目前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安徽農民文化樂園、廣西村級公共文化中心、山東農村文化大院已率先形成實踐經驗。

--針對目前一些地方公共文化設施存在的“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現象,草案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考核評價制度,管理單位應當根據評價結果改進工作、提高服務質量。

“要讓服務效能實現跨越式提升,就要把體現服務效能的核心指標放在評價激勵機制的突出位置上,建立以效能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范周説。

落實經費保障避免“拍腦袋”決策

草案規定,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劃分公共文化服務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將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落實公共文化服務所需資金。

巫志南説,形成明確“事權”、落實“支出責任”、與“預算”挂鉤的“三要素”投入格局,可避免“拍腦袋”決策、盲目立項增加投入的弊端,也可避免“錢在上面、事在下面”、中間環節和渠道造成資源耗損的矛盾。

草案還提出,國家應當拓寬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來源渠道。范周説:“公共財政可以主要用以保障標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之外的個性化、優質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則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解決。”

精準扶貧農村地區和特殊群體

促進落後地區和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是落實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扶貧。對此,草案規定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給予扶持,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殊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巫志南舉例説,浙江衢州採取流動服務方式以城帶鄉充實農村文化服務,內蒙古包頭運用小型數字文化服務一體機為草原牧民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浙江嘉興建立起以基層為重點、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這些探索可為破解公共文化發展不均衡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大數據技術將應用於需求識別、精準服務

草案明確,國家統籌規劃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庫,實現基層網絡服務共建共享。國家支持開發數字文化産品,推動利用寬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網絡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范周認為,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庫的建立,標誌著大數據技術也將應用於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對人民群眾的需求識別、精準服務等,將帶來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匯聚方式、行為模型構建以及智慧分析、決策支持一系列重要變化。

稅收優惠、表彰獎勵等激勵社會力量參與

在范周看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尚未有效整合;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動力、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途徑有限。

對此,草案明確,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並對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出資興建、捐建公共文化設施,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管理,參與提供公共文化産品等做了具體規定,提出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強調了推動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管理的社會化。

在激勵機制方面,草案提出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給予表彰與獎勵。同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捐贈財産用於公共文化服務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