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常態下當有新作為

2016-04-26 07:3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不是“避風港”,不能等待觀望
新常態下當有新作為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和趨勢的概括,它既包含“三期疊加”導致“結構性減速”的困難方面,更有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的積極方面。在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下,領導幹部必須明確:新常態不是“避風港”,等待觀望、消極無為只會貽誤發展時機,積極進取才能贏得發展主動。

面對新常態,有些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以新常態為“避風港”休養生息,甚至打算“熬到”任期屆滿,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一些幹部把“不唯GDP”片面理解成不要經濟增長了,再加上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不少兩難甚至多難問題,工作難度明顯加大,部分幹部對於應該如何推動經濟增長心裏糊塗。二是一些幹部對反腐敗存在錯誤認識,認為“槍打出頭鳥”,為了所謂“保險”而在工作中畏首畏尾、等待觀望。三是少數幹部存在黨性修養不強、工作責任心不足的問題。如何讓這些幹部走出“避風港”,在新常態下幹出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呢?

樹立積極面對新常態的正確態度。關於如何面對新常態,中央提出了三個關鍵詞:認識、適應和引領。認識新常態,強調從長週期視角來理解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節點,新常態是我國發展邁上新臺階必然要經歷的一個客觀狀態。適應新常態,強調要有耐心和定力,不能一遇減速就指望強刺激,而要擺脫高增長依賴症,學會在新常態下實現更好發展,把發展模式調試到新常態的“頻道”,跟著新常態的節奏起舞。引領新常態,強調要主動作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讓中國經濟“浴火重生”。所以,新常態不是不要增長了,而是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整體改善。

建立合理的容錯機制。應把違紀違法的腐敗問題與因為積極推動改革而出現的無意過失區分開來,鼓勵勇於改革創新的行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在啃“硬骨頭”、涉險灘、為天下先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或差錯。對於無意過失應有一定容忍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應該讓幹部認識到,什麼也不幹看似可以避免犯錯,但辜負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重托,其實是在犯不作為的大錯。應建立科學的容錯機制和完善的激勵機制,通過發揮制度的支持、保障和激勵作用,讓幹部放開手腳,充分發揮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構建新型政商關係。許多腐敗問題的發生與政商關係處理不當有關。一些黨員幹部在處理政商關繫上怕出事,導致懶政、怠政。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親”是勤政有為的標尺,“清”是堅守紀律的規則。領導幹部與企業家打交道要有邊界、有擔當、有作為,既坦蕩真誠接觸交往,支持企業發展,不能以“劃清界限”為由來推卸責任;又保持清白、純潔的交往關係,不能狗茍蠅營,搞權錢交易。構建新型政商關係,既需要提高領導幹部和企業家的個人素質,也需要推進法治建設、完善市場體系,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設法治政府、善治政府、有為政府。

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引領新常態的關鍵在深化改革,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結合實際貫徹落實。一些改革方案之所以主要是明確原則、方向、框架,是因為措施再細化也難以窮盡現實的複雜性。因此,推進改革離不開因地制宜的基層創新,需要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比如,在國企改革、為企業減負、房地産調控以及去産能、去杠桿、清理僵屍企業等方面,可以賦予地方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在中央大政方針指導下創造性開展工作。同時,合理調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提高地方稅收分成,讓地方有財力、有能力更好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張曉晶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