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山東省首次為流浪乞討人員集中辦理落戶手續35名“流浪漢”有了威海戶籍

2016-05-01 11:05 來源: 大眾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天,記者在威海市社會福利院看到了厚厚一摞《殘疾人證》,這是工作人員剛剛為35名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領來的。至此,這35人全部辦理了居民身份證,成為擁有威海戶籍的正式市民,還辦理了《殘疾人證》和醫療保險,全面享受市民待遇。據了解,這是我省首次為流浪乞討人員集中辦理落戶手續。

近幾年,威海市社會福利院先後接收了35名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因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體殘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實身份,無法與親屬取得聯絡,也無法取得合法身份,因而不能辦理保險,享受救助。長期以來,他們的醫療費用、生活費用等都由福利院解決。“每月僅醫藥費支出一項就高達2萬多元,還不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費用。”福利院辦公室主任邵君説。

為了結束他們的“黑戶”身份,福利院多次與相關部門聯絡爭取解決,但由於沒有相關的政策依據,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去年,《民政部公安部關於加強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見》政策出臺,規定超過三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滯留人員,公安機關應予以辦理落戶手續,民政部門要及時將其納入特困人員供養範圍,落實社會救助政策。

今年年初,威海市民政局和公安局開始著手研究解決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的落戶問題。沒有相關經驗可供借鑒,就“摸著石頭過河”。為避免出現雙重戶籍和犯罪人員利用流浪乞討身份逃避法律制裁的情況,公安部門通過公安部走失人口庫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等數據庫進行排查,確保登記身份信息的準確性和戶口的唯一性。他們還對這35人進行DNA信息採集和指紋掌紋採集,並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進行信息比對,核實身份信息。福利院將35人的照片基本信息在報紙媒體公示一個月,盡最大可能為其尋找親屬。

在辦理落戶手續的同時,福利院聯絡威海市權威認定部門,為他們進行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傷殘鑒定,並辦理了《殘疾人證》。

“由於無法獲取這部分人員的姓名、年齡等準確信息,我們為每一個人起了名字,生日就確定為救助站收留的日子,出生年份則是根據其體貌特徵進行推測。”邵君告訴記者。3月30日,35名流浪乞討人員的身份證全部辦理完畢後,福利院馬上為他們繳費加入了威海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他們就像每一個威海市民一樣,享受到醫療費用報銷的待遇。(記者 彭輝 通訊員 林偉強 張海霞)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