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開創城市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2016-05-06 07:4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展望十三五”第十四場報告會上詳解《綱要》重點與熱點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開創城市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十三五”規劃綱要把建設和諧宜居城市作為重要內容,提出了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舉措。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為我國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重點可以概括為:把握一個規律、實現五個統籌、理解九個重要論斷

5月5日上午,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在京舉行“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十四場報告會,邀請住房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陳政高作題為“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開創城市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報告。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陳政高。

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

第一,城市和建制鎮數量激增。37年來,一座座城鎮如雨後春筍涌現出來。到2015年底,城市數量已達到656個,建制鎮數量達到20515個,分別比1978年增加463個和18342個。

第二,城鎮人口快速增加。2015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人,1978年是1.7億人,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超過1600萬人。1978年到2015年,城鎮化率以年均1個百分點的驚人速度,攀升到56.1%。一些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從20%提高到50%,英國、美國用了50年,德國、法國用了70年,而我國只用了30年。

第三,建成區大規模拓展。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1948平方公里,增長了6倍,年均增加1309平方公里。這還沒有包括礦區,如加上礦區,達到10萬平方公里。

第四,城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1981年到2015年,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7.9%,燃氣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5.3%,污水處理率由3.8%提高到91%,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由不足0.2億平方米提高到64.2億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由人均不足2平方米提高到15.6平方米。

第五,城市經濟高速發展。1988年到2014年,城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達到12%,比全國GDP年均增速高2.4個百分點。2014年,城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2.25萬億元,是1988年的74倍,佔全國GDP的82%。

第六,居民財富迅速積累。據有關研究,2013年,城市居民戶均財富達到了185萬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1013倍。城市家庭大部分擁有了自己的産權住房。住房成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財富。

問:“十三五”時期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去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京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會後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十三五”規劃綱要把建設和諧宜居城市作為重要內容,提出了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舉措。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為我國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重點可以概括為:把握一個規律、實現五個統籌、理解九個重要論斷。

關於“把握一個規律”。中央強調,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城市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城市發展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業用地按相應規模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過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城市工作中出現這樣那樣問題,歸根到底是沒有充分認識和自覺順應城市發展規律。

關於“實現五個統籌”。中央提出了“五個統籌”的城市工作格局。這五個統籌包括:統籌空間、規模、産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統籌生産、生活、生態三大佈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

關於“理解九個重要論斷”。一是在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上,中央提出“一個引擎、四個中心、一個地位”。即城市建設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城市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城市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是在城市的發展階段上,中央提出“一個方位、五個判斷”。一個方位,即我國進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後期;五個判斷,即城鎮化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城市發展轉向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並重階段,“城市病”有可能集中凸顯,社會結構面臨優化調整,發展方式亟待深刻轉變。三是在城市的核心作用上,中央提出“一個發揮、四個必須”。即發揮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必須抓好城市這個“火車頭”,必須有效化解“城市病”,必須以城市合理佈局提供“骨架”支撐,必須打造城市特色風貌、培育城市“精氣神”。四是在城市發展的指導思想上,中央提出“四個著力、一條道路”。即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著力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著力創新城市管理服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五是在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上,中央提出“三個實現、三個建設”。即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六是在城市工作的基本原則上,中央提出“六個堅持”。即堅持依法治理與文明共建相結合,堅持規劃先行與建管並重相結合,堅持改革創新與傳承保護相結合,堅持統籌佈局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堅持完善功能與宜居宜業相結合,堅持集約高效與安全便利相結合。七是在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上,中央提出“三個順應、兩個堅持”。即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八是在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上,中央提出“一個轉變,一個關係”。即城市政府應從“划槳人”轉變為“掌舵人”;市民和政府的關係應從“你和我”變成“我們”,從“要我做”變成“一起做”。九是在城市工作的領導體制上,中央提出“一個必須、一個健全”。即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問: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開展城市設計,請問城市設計有什麼作用?住建部在這方面有何舉措?

答:城市設計,簡單來説,就是對城市形態和空間環境所作的整體構思和安排。它介於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之間,是落實城市規劃、指導建築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手段。

城市設計概念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其思想和實踐可上溯到古代城市興起之後。古希臘的衛城、古羅馬的城市廣場,都堪稱古代城市設計的範例。發達國家都大力推進城市設計,實踐證明效果是好的。比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印度昌迪加爾的城市設計,美國巴爾的摩港區更新改建城市設計、法國馬恩河谷新城的城市設計、英國倫敦碼頭區的城市設計,等等,都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城市設計的經典案例。

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相對成熟的城市設計制度,大學本科沒有這個專業,社會上沒有這支隊伍,政府也沒有部門抓這項工作。我國有一些城市有這方面的嘗試,成功的案例有北京中軸線、天津文化中心、上海世博園、深圳市民中心廣場、哈爾濱科技中心、廈門環島路、北川新縣城、烏鎮整體保護,等等。但是,多數城市在城市設計方面處於空白狀態,這是導致我國城市建設出現“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特別是建築不和諧、城市不和諧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通過城市設計,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築佈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體現城市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單體建築設計方案必須在形體、色彩、體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設計要求。

我們將抓緊制定城市設計管理法規,完善相關技術導則,支持高等學校開設城市設計相關專業,建立和培育城市設計隊伍。我們將督促各城市積極行動起來,設計我們的城市,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風貌。

問:建築是歷史的記憶、時代的坐標、凝固的文化。怎樣才能創造出更多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建築?

答: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建築方針。兩千年前,羅馬人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三要素,至今在全球建築界仍然很有影響。1956年,國務院在《關於加強設計工作的決定》中,提出了“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築方針。那時,能設計和建設出像人民大會堂、農業展覽館、民族文化宮、革命軍事博物館等著名的“十大建築”,就是因為堅持了這個方針;近些年來,出現了貪大、媚洋、求怪的亂象,出現了山寨版的亂象,出現了一系列建築質量問題,就是因為忽視了、甚至放棄了這個方針。

中央根據形勢的變化和發展的需要,將建築方針調整為“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旨在突出建築使用功能,防止片面追求建築外觀形象。“適用”,就是要符合客觀條件的要求,滿足建築的使用功能。建築的首要功能是為了應用。“經濟”,就是要遵循建築的內在規律,考慮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成本和效益。一個好的建築設計,要體現節約高效,處理好成本和效益的關係。必須力戒不計成本、無視效益的“燒錢”建築。“綠色”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倡導低碳環保節能,在建築材料、施工方式和運行維護中都應體現綠色。“美觀”就是要彰顯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創造經典、塑造“大美”。這四個方面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相互促進,彼此兼容,不能割裂,不可或缺,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方針理解透徹,把這四個方面的關係處理好,正確把握建築設計方向。

其次要提高建築師水平。建築是由建築師設計的,要想提高建築設計水平,必須要提高建築師水平。實際上,我國的建築師從20年代開始,就探索中西結合的問題,傳統和現代結合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我國第一代建築師呂彥直先生,他設計了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新中國成立後,有一場關於大屋頂的爭論。其實,圍繞的還是這個主題。二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風靡世界,成為主流。我國由於封閉,現代主義建築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形成氣候。而在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蜂擁而至,中國建築師沒有準備,也沒有能力應對,喪失了建築話語主導權,處於邊緣化狀態。

要改變這種狀況,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築師隊伍,提高建築師水平,就要進一步明確建築師的權利和責任,提高建築師的地位;就要為建築設計院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鼓勵國內外建築設計企業充分競爭,使優秀作品脫穎而出;就要搭建建築設計大賽、建築評論、建築師論壇等各種平臺,促進建築設計理念的交融和昇華。就以建築評論來説,它對引導人們的審美觀、對提高建築設計水平,都是至關重要的。

縱觀各發達國家在建築風格方面,都是先引進外國的觀念和設計師,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會本土化,都會産生本土的設計大師、設計理念、設計流派。美國是這樣,日本是這樣,韓國也是這樣。我國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千方百計,促使中國建築文化復興局面早日出現。

問: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已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工程,下一步將如何推進實施?

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矛盾很多。如果能集中力量抓好地下綜合管廊和建設海綿城市兩件事,就可以解決主要矛盾,大幅度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起步于法國巴黎,集大成于日本。與傳統的管線直埋方式相比,這種方式優勢明顯:一次性解決各類城市管線敷設,而且可以長期運行;節約地下空間,可以讓地下空間更大地發揮作用;騰出地上空間,不僅節約土地,還可以使城市更舒適、美麗;便於發現隱患,也便於維修,只以自來水為例,全國年均漏失率是16%,北方一些城市都在30%以上,管廊裏的水是不可能漏失的,這將節約多少水?水又是多麼寶貴?可以拉動有效投資,據估算每公里綜合管廊建設資金約1.2億元左右,雖然看上去一次投資很大,但統算起來,比我們現在做法要省許多錢。

中央已經明確要求,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必須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地鐵建設、河道治理、道路整治、舊城更新、棚戶區改造等,逐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特別是規定,凡建有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管線必須全部進入管廊,管廊以外區域不得新建管線。管線實行有償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費機制。

現在的管廊建設,城市政府有深刻的認識,社會有雄厚的資本,資金技術已經過關,管線企業完全服從統一入廊安排,已經到了我們全面推進的時候了。2016年,全國將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建設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要義就在於將過去的“把雨水排出去”變為“把雨水留下來”;在於減少徑流,減少污染。

關於方法,大體上説是三條,即利用自然條件收集,如河流、湖泊、濕地;利用工程收集,如下沉廣場,如蓄水池,如家庭收集措施;建立責任制,按發達國家做法,每個區域內,排除雨水是有限制的,超排就要罰款,這也是一個體制的建立。到2020年,我國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即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健全住房供應體系,對此有哪些舉措?

答:住房始終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我們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要實現住有所居。

一是加快城市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4013萬套,其中棚改就達到了2191萬套,上億群眾喜遷新居。但必須清醒認識到,仍有約1億人住在各類棚戶區、“城中村”,環境臟亂差,配套設施不齊全。棚改任務依舊繁重艱巨。

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繼續大力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正式部署,“十三五”期間要完成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2000萬套。我們將堅定信心,克服困難,創新機制,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

二是完善公租房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保障房建設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大大緩解了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經過實踐,我們對多種保障房進行了歸類,形成了廉租房和公租房兩種租賃型保障房。接著,又將廉租房和公租房合併為公租房。今後的方向是,實現公租房貨幣化,原則上政府不再投資建設保障房,而是充分利用社會上的租賃房,政府只發放補貼。這不僅可以節省投資,減輕財政負擔,提高效率,減少腐敗,也有利於建立新的體制機制。

與此同時,還要結合城鎮化發展的實際,從滿足新市民住房需要出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購租並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努力保持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記者 亢舒)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