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土貨”暢銷身價漲 “土業”有了新花樣
——廣西發展農村電商助力扶貧和鄉村創業

2016-05-08 11: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寧5月8日電(記者 孫志平 向志強 何偉)300多個村屯社區有了網購服務站,覆蓋80%的行政村;每天“村淘”業務量達3000單左右;農民在網上買汽車賣茉莉花……這是記者近日在“中國茉莉之鄉”廣西橫縣了解到的農村電商發展情況。

農村電商在廣西的迅速發展,不僅幫助農民增收助力“精準扶貧”,也有效激發了返鄉人員、農村群眾創業積極性。

“土貨”受捧 農民增收

記者近日在位於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入海口看到,數千隻鴨子在退潮後的海灘上覓食,小魚、小蝦等是主要食物來源。這些鴨子所産的“海鴨蛋”味道鮮美,市場價達到50元/公斤,通過電商網站銷往全國。

“‘五一’前成都一個批發商一次就訂了1.2萬隻價值3.5萬元的‘海鴨蛋’。”東興市萬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峰説,“政府非常支持我們搞農村電商,僅基礎設施投資就補貼20萬元,去年我們網上銷售額達到320萬元。”

對於廣西的自治區級貧困村橫縣石塘鎮瑤埠村的群眾而言,初次“觸網”就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2014年有村民帶頭種起了百香果,一畝地能帶來近萬元的收入,但去年入秋後,由於本地市場變化,百香果滯銷,村民心急如焚。

在縣電商辦的組織下,村委將各家百香果集中起來交由農村淘寶石塘鎮服務站售賣。2015年8月到今年3月,瑤埠村通過網絡賣出了5000公斤百香果,網絡售價還比當地市場高出4元左右,增加了近15萬元收入。“現在有了電商助銷,大夥兒信心更足了,計劃種些百香果和大青棗、養點雞鴨。”村民盧植燦説。

去年以來,橫縣以阿裏巴巴等大型電商企業為依託發展農村電商,網購服務站進駐絕大部分社區村屯。當地還大力推行結對幫扶機制,普遍開展農村淘寶合夥人、電商企業與貧困村黨組織“結對共建、攜手扶貧”活動,電商在拉動農産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成效明顯。

目前,廣西已打造出以“農派三叔”、“荔枝瘋會”為代表的優秀電子商務産品和品牌。百色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芒果的店舖達3700多家,去年網絡銷售芒果7.4萬噸,佔全年銷量的22.6%,直接帶動1萬多人就業,包括大量農村貧困人口。

自治區商務廳廳長王乃學説,廣西正在實施“電商廣西、電商東盟”、電子商務進農村等工程,2015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420億元,同比增長110%,有8個縣獲批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具有東盟特點、地域特色的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初步形成。

返鄉的、務農的齊創業,“土産業”玩出“新花樣”

“搞第2期培訓時,通知剛發完,第二天就有2000多人報名。”橫縣電子商務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謝子橋説。

謝子橋告訴記者,縣裏成立電商黨校、制定了“萬人電商培訓計劃”,還發揮民辦電子商務培訓作用,參加培訓的不僅有私營企業主,還有一些年輕的農村待業青年和家庭婦女等。初步統計,目前全縣開展的各種電子商務培訓達100多場,培訓人數4500多人。

東興市副市長李健説,依託邊境口岸、跨境電商優勢,截至去年底,東興市電子商務企業達到1905家,實現銷售額16.7億元,電子商務創業人員近萬人,“僅去年一年就新增農村青年網上開店創業1000多人。”

通過“農村淘寶”服務站這個平臺,一批以大中專畢業生為主體的年輕優秀人才回到家鄉就業創業,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拉動就業注入了活力。橫縣素養茶業公司總經理何成添組織了3名2015年新畢業大學生黨員返鄉開展電商創業,精準針對“90後”市場研發銷售“致青春”系列茉莉花茶,受到了風險投資的青睞。

在這個過程中,電商與生俱來的“創新因子”也讓一些“土産業”煥發出了“新活力”。在橫縣,不僅茉莉花茶網上銷售量不斷攀升,不少茶企或個體戶還針對網絡受眾特點研發茉莉花新産品,開發出茉莉鮮花、茉莉精油、茉莉花茶日用品、茉莉花盆景等系列産品,拉長了茉莉花産業鏈。

記者在廣西巧恩茶葉有限公司看到,這家公司把茉莉花茶與時尚生活、文化創意結合起來,開發出了綠色健康、包裝時尚的茉莉花茶汽車香包、枕頭、鼠標墊、眼罩等産品,“我們主要通過‘微商’渠道出售,銷量不斷上升。”公司總經理梁巧恩説。

多措並舉破除“現實難題”和“認識誤區”

儘管電商在推動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精準扶貧方面具有較大發展潛力,但當前仍面臨不少現實難題,包括物流基礎薄弱,配送時間長、成本高,農特産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滯後。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莫嘉淩説,廣西部分地區交通條件落後,農産品物流成本佔總成本的30%-40%,鮮活農産品達到60%以上,95%以上的農村沒有開展物流配送。阿裏巴巴農村事業部運營經理莫祥雲告訴記者,以橫縣為例,從縣城到村屯,平均每單公司要補貼4元左右的物流成本。

廣西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主任翁華嶺説,廣西農特産品資源豐富,但以小而散的個體生産經營為主,缺乏有組織、標準化的生産流通主體,優質産品“藏在深山人未識”現象比較突出。此外,有商戶加工農産品直接在網上售賣,儘管這類“土特産”銷量不錯,但游離于監管外存在安全隱患。

另外,廣西電商地區發展不均衡。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建設處副處長劉新躍説,南寧、柳州、桂林三地交易額佔廣西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絕大部分,貧困地區農村電商發展滯後。“全縣電商企業12家,農副産品包裝、分揀和冷藏跟不上,也談不上農村電商品牌。”天峨縣副縣長梁昌旺説。

“除了這些問題,還要提防一些認識誤區”,翁華斌説,有的認為搞電商就必須要建網站、批一塊地搞個園區才能辦成事等,“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新建個網站,搞不好成為‘僵屍網站’,農産品也並沒有賣出去多少。”

王乃學認為,預防農村電商“走偏跑調”,必須以市場為主體,關鍵要培育好“生産人”“集運人”“倉儲包裝人”“上網人”“快遞人”,使各主體分工有序、各司其職,讓農民見到産品賣掉、金錢落袋,避免政府錯位、搞運動、搞福利,避免“撒胡椒面”浪費資源。

李健等幹部呼籲,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力度,推進物流業延伸到田間地頭;進一步加快推進農産品標準化生産,構建完善農産品標準認證、溯源體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電商品牌;設立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基金,進一步密切與知名電商企業的人才培訓和交流合作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