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扶貧也要“精準”——貴州關嶺教育扶貧調查

2016-05-11 11:4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5月11日電(記者 王麗 羅羽)隨著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很多貧困地區的學校成為當地“最漂亮的建築”,但硬體改善的背後卻面臨師資匱乏、管理薄弱、生源流失的尷尬困境。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面對學校硬體提升背後的“失血”難題,創新體制引進一流公立學校整體性幫扶縣內中學,探索從“輸血”到“造血”的教育扶貧新路。

“教育立縣”背後的“軟體尷尬”

在關嶺縣城新區,關嶺民族中學“格外耀眼”:民族風格的黃褐色建築群雄偉挺拔,現代化教學樓、體育館、實驗室、運動場一應俱全,從硬體條件看,這所貧困縣裏的“豪華學校”絲毫不輸大城市的中學。

“扶貧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關嶺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韋鋒説,2012年,在全縣財政收入僅2.6億元的情況下,政府劃撥縣城新區最好地段土地420畝,吸引投資近5億元修建新的關嶺民中,以引領教育發展、推動脫貧。

關嶺民中副校長勾忠光説,過去由於長期投入不足,學校面積狹小、設施破舊,連學生宿舍都沒有,邊遠鄉鎮的孩子讀書困難;優秀教師不斷流失,教學質量下滑,一些學生早早輟學外出務工,還有一些家庭的孩子,被迫到幾百公里遠的外縣或城市求學,全縣每年流失生源兩三千人。

2013年秋季,新落成的關嶺民中投入使用,可容納6000名學生寄宿。但硬體條件的“脫胎換骨”並未帶來教學管理的同步提升,嶄新的校園裏學風不振,學生逃課、打架等行為屢禁不止,教師怨氣多、牢騷多,生源依然留不住。

“如果不從內部‘動手術’,不能發生質變,再好的條件也只是一個空殼。”韋鋒説,2014年,關嶺抓住貴陽市與安順市合作機遇,引進百年名校、一類示範性高中貴陽一中整體性幫扶關嶺民中。

結對新幫扶激活“內生動力”

貴陽一中副校長陳章義説,建校舍容易但提升教育水平卻非一朝一夕之功,與以往送課下鄉、短期培訓的幫扶不同,兩校嘗試深層次、立體式教育扶貧新模式,從教學、管理、評估等多層次綜合施策,激活貧困地區學校內生動力。

“找病根、開藥方”。從2014年起,貴陽一中派出三位校長擔綱關嶺民中名譽校長,輪流挂帥駐崗,同時派駐名師協助完善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及管理規章制度。

“細評估、量考核”。關嶺民中副校長郭峰説,過去學校完全是“粗放式教學”,對生源狀況、考試數據、分數測算等“沒有概念”,只有簡單的“指揮棒激勵”。在貴陽一中指導幫扶下,關嶺民中逐漸找到了貧困地區學校教學評估的路徑方法。

“帶隊伍、強師資”。貴陽一中多個名師工作室近百名優秀教師到關嶺民中進行同課異構、交流示範,關嶺民中大批教師還通過輪流到貴陽一中跟崗培訓等,提高了教學水平。“名師們的教學水平令人驚嘆,但他們的責任、奉獻與激情更深深感染了我們。”關嶺民中的語文教師溫薪群到貴州省級名師唐遠霞的名師工作室跟崗學習一個月,迅速成長為骨幹教師。

關嶺縣教育局局長左正霞説,兩年來,關嶺民中校風、學風“脫胎換骨”,教學水平大幅提升,2015屆學生高考成績一本上線率提升了22.5%,被評為省級二類示範性高中,不少流失、輟學的學生又回來了,給很多貧困家庭帶來希望。

基層呼喚幫扶“立體式、常態化”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核心途徑,貴陽一中副校長周靜認為,貧困地區教育薄弱更多在於管理、教學、評估等軟體建設,尤其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個中長期的跟蹤輔導過程,必須依靠系統性、常態化的教育幫扶機制。

“貴陽一中在貴州省幫扶了20多所學校,但以往送課下鄉、講座下鄉、短期培訓等效果很有限。”貴陽一中副校長陳章義説,這説明真正的教育幫扶也像教書育人一樣,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

“教育扶貧需要多元化、立體化。”貴陽一中省級名師唐遠霞認為,貴州搭建的17個名師工作室,由省級名師擔綱主持人,可以提供不同地區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應以名師工作室為龍頭,加大教育幫扶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通過更加多元和立體的幫扶,逐步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教育之間的差距。

貴陽一中辦公室主任曾強説,教育扶貧是化解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手段,傳遞教育扶貧的“接力棒”還需要建立相應的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對於幫扶主體,既要通過一套體系來知道他們有沒有去幫、幫了什麼,還要知道效果怎麼樣、有什麼樣的獎懲。如此,幫扶才能更加合理科學。”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