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家海洋預報臺:極強厄爾尼諾事件于4月結束 夏季或進入拉尼娜狀態

2016-05-11 20: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 榮啟涵)我國南方地區出現連續多輪降雨,解釋成因往往會提及自2015年4月開始的極強厄爾尼諾事件。記者11日從國家海洋預報臺獲悉,根據最新大氣海洋監測結果,這場持續13個月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的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已於今年4月結束。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影響消失。在2016年汛期海洋災害預警報工作媒體溝通會上,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馮立成告訴記者,2015/2016年極強厄爾尼諾事件是有海溫記錄以來史上第二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峰值出現在2015年11月。由於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多具有延遲性,本次事件雖已結束,但對我國近海海洋環境的影響仍將持續。與此同時,據預測今年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進入拉尼娜狀態。

一波剛走,一波又來。頻頻出現影響氣候變化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究竟是什麼含義?據了解,厄爾尼諾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升溫的現象,常帶來乾旱、洪水等災害。拉尼娜現象則與之相反,該區域海水溫度異常降低。這兩種現象都與全球氣候有密切聯絡,可能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幾率增加。

針對今年可能出現的海洋災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災害預警報室主任李寶輝介紹了趨勢預測:

汛期降水與氣溫】預計江淮、江漢、江南及西南南部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華北、黃淮、河套及華南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2016年汛期我國大部分地區溫度較常年同期略偏暖,東北大部及江淮部分地區較常年同期偏冷。

熱帶氣旋】預計2016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1至23個熱帶氣旋生成,登陸岸段主要在華南沿海,數量較常年平均25.6個和2015年27個均偏少。

馮立成解釋説,2016年春夏季處於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狀態的交替期,赤道太平洋海溫趨於正常,西太平洋的海洋大氣狀況不利於颱風生成,因此預計2016年夏季影響我國的颱風偏少。不過進入秋季,拉尼娜事件可能進入發展期,西太平洋海溫偏高,有利於颱風的生成,因此秋季需防範颱風偏多對我國沿海的影響。

他同時提醒,在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事件的共同影響下,2016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偏高。一旦颱風來襲與天文潮高潮疊加,風暴潮導致災害的幾率會加大。

颱風風暴潮】預計2016年我國沿海災害性颱風風暴潮發生次數為4至5次,主要影響海域為我國南海沿海。雖然次數與2015年基本持平,但強度和災度較2015年有所上升。此外,預計今年在渤海灣、萊州灣和江蘇沿海將出現2至3次災害性溫帶風暴潮過程。

災害性海浪】2016年預計中國近海將出現災害性海浪過程38至42次,比2015年的33次偏多,比常年43次略偏少。

赤潮】預計2016年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為45至56次,而2015年僅發生35次。

馮立成説,受本次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夏季東海海域溫度較常年同期偏高,赤潮發生次數可能偏多,影響較為嚴重的區域是東部沿海,主要包括浙江、福建中部至北部和長江口附近海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