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道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

2016-05-17 07:1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下簡稱“中國道路”)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我們黨在新時期領導人民堅持改革開放的直接産物,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奮鬥求索的必然結果。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中國道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道路開闢之“源”、拓展之“根”。中國共産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領全國人民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堅定道路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實事求是”最早見於班固所著《漢書·河間獻王傳》。古人提出的“實事求是”,被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所推崇,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在延安整風中,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結合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對“實事求是”作出新的闡釋,從而成為黨的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全過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排除萬難、不斷由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中國道路的選擇,正是以重新恢復和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為前提和起點的。而這種恢復和確立不是對歷史的簡單重復,而是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創新特色。這就是將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有機融為一體,明確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根本方向,從而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

解決好走什麼道路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僵化觀念的束縛與固定模式的羈絆,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中國實際建設社會主義。堅持把實踐作為“結合”的邏輯起點,我們黨對世界格局新變化作出正確判斷,得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結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方位作出正確判斷,得出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結論。這兩個“正確判斷”、兩個“科學結論”,不啻是中國道路選擇的兩大理論基石。實踐表明,中國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充滿活力、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就在於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價值取向

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為政以德”是十分重要的價值觀。“德政”文化的核心內涵就是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並以此為價值取向來處理國家、君主和人民的關係。我們黨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與發展學説有機融合起來,形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執政理念。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徵,也是根本要求。中國道路的成功選擇,根本因素就在於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融匯人民的智慧;中國道路的不斷拓展,根本動力就在於充分發揮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中國道路的重大價值,就在於這是一條造福人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之路。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根到底是“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穿于中國道路不斷開拓前進的每一個層面和每一個環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各項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把“堅持共享發展”作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一大基本理念,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念與實踐,賦予“以民為本”“民為邦本”傳統政治文化更加深刻的現實內涵和時代價值,使中國道路具有牢固的社會基礎。

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理想,是中華民族追求社會進步和美好夢想的生動體現。中國儒家思想經典《禮記·禮運》中描繪了理想化的小康社會和大同世界。鄧小平同志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將這一概念引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成著名的“三步走”戰略,生動表達了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賦予中國道路基礎性價值內涵。從小康社會、大同世界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生動展示了中國優秀政治文化的內在品質和恒久生命力。

中國道路是一條通向現代化的光明之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通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備了比較厚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利的社會條件。當前,只有更加注重人的解放和素質提升,把促進人的現代化放在更加核心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其核心價值取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奪取決勝階段的全面勝利,必須堅持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價值坐標,牢牢把握“發展”這個實質,緊緊抓住“全面”這個關鍵,著力提升經濟發展的現代化質量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水平,著力克服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短板和關鍵制約因素,從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營造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中華民族之所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創造了長達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從根本上説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精神品格。自強不息精神,就是奮發圖強、獨立自主、孜孜不倦、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個人價值方面,就是自我超越、持之以恒;體現在社會價值方面,就是銳意進取、革故鼎新;體現在國家價值方面,就是發憤圖強、民族振興。中國共産黨歷來崇尚自強不息精神,為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前赴後繼、不懈奮鬥,嘗盡艱辛而無悔,曆盡挫折而不餒。自強不息精神已融入我們黨的宗旨與追求,成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固精神支柱。

厚德載物與自強不息相輔相成。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寬廣的胸懷、深厚的修養和博大的精神,包容萬物、博採眾長。厚德載物精神滲透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人與人關係方面,體現為虛懷若谷、寬以待人;在人與自然關係方面,體現為善待萬物、和諧共生;在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關係方面,體現為協和萬邦、和睦共容;在思想文化方面,體現為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繼承和弘揚厚德載物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贏得廣大人民擁護和社會各界信任,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從勝利不斷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原因。厚德載物精神已融入中國道路選擇及實踐的方方面面,成為這條道路具有旺盛生命力、在世界各種道路選擇比較中始終充滿自信的精神支撐。

銳意變革、革故鼎新的勇氣智慧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彼月異,月月異,再月異。”日新月異、革故鼎新,是中華民族不懈的價值追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品格。中華民族是一個銳意變革的民族,中華文明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文明。

銳意變革、革故鼎新,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開創中國道路的鮮明品格,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時期。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歷史高度,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銳意改革、推進改革,賦予改革以更加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內涵。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銳意變革、革故鼎新的優秀傳統精神。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與智慧,凸顯了中國道路的歷史底蘊和時代走向。(作者為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名譽院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