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企“走出去”吸引全球目光

2016-05-18 07:41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規模增長合大勢 “大驚小怪”沒必要
中企“走出去”吸引全球目光

近來,中國企業境外並購再次成為外媒關注焦點,美國、英國、日本及印度等多家主流媒體不約而同地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稱,在並購交易原本可能清淡的一年,中國在全球尋求收購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路透社報道稱,中國監管部門近期可能取消一項需由其批准一些大型境外並購交易的要求。對此,專家指出,中企境外並購規模正處於增長階段,這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及經濟全球化大勢,外媒不應“大驚小怪”。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國家應同中國一道減少企業境外並購的限制,促進國際間企業投資合作。

並購規模持續增長

《印度時報》近日援引數據提供商迪羅基公司(Dealogic)數據稱,今年以來,中企境外並購交易額達到1108億美元,超過了2015年全年的1068億美元;到2016年底,中國境外並購可能超過美國。

日本《讀賣新聞》5月16日刊登題為《中國資本勢頭未衰》的文章稱,中企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為希臘的財政重建提供了資本,而隨著中企境外並購的增多,全世界都將見識到中國資本的威力。

“外媒之所以如此關注中企境外並購,一方面是因為中企境外並購規模的確處於持續增長的狀態,在全球並購總量中的份額也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中企‘走出去’産生了比較大的國際影響,對於一些經濟低迷而急需資本的國家來説,中國資本的進入為他們提供了經濟支撐。”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何維達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需要指出的是,面對外媒的多方面報道,還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就境外並購規模數據而言,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和2015年全年中國企業境外並購累計交易金額分別為165.6億美元和401億美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指出,這一數據與外媒報道差別很大,主要是因為統計口徑的差異,外媒將一些正在談的和其他一些不準確的數據加進去,從而得出了一個很大的數據。

以中國化工集團收購先正達為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企境外並購的1108億美元包括了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殺蟲劑和種子公司先正達的交易。但事實是,該交易離最終完成仍有很長的過程。

“逃離中國”説缺支撐

面對中企境外並購規模的增長,一些外媒竟將這一現象解讀為“逃離中國”。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指出,把“走出去”説成“逃”的這個説法是錯誤的。中國市場跟國際接軌是大勢所趨,既然處於這個國際化的格局裏,中企必須要“走出去”進行投資,“走出去”是合法、合規的,是中國企業的必然之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曉紅表示,從整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來看,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階段。將來,我們的海外投資規模會超過我們吸收外資的規模,即所謂的“凈流出”階段。

“中企境外並購規模保持增長是正常的,外媒不應大驚小怪。首先,我國企業目前的資本實力及技術實力都在不斷提升,企業本身有著強烈的擴張需求;其次,企業‘走出去’也符合我國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發展需求,有助於實現企業核心技術和品牌的積累;其三,由於缺乏資金支持,不少優質海外企業價值被嚴重低估,中企投資的結果將是共贏。”何維達説。

事實上,除了規模的持續增長,中企境外並購的結構也呈現眾多積極變化。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錢浩表示,中企境外並購已從原來産能過剩的能源、化工等領域轉向互聯網、IT、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近幾年並購主要目的地也從亞非礦産富集地帶轉向發達國家和地區,如韓國的綜藝和動漫、德國的先進製造業、歐洲的足球領域、美國的消費和生物醫藥都成為中企熱門的並購標的。

減少限制合作共贏

國內限制門檻的降低也為中企“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會。日前,國家發改委關於修訂《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的決定(公開徵求意見稿)意見徵求結束,根據意見稿,中企境外並購的審批流程再次得到簡化。

柯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曹蕾指出,原本企業向發改委申報項目信息報告,會獲得確認函。而根據新政策,發改委僅會給企業收悉函表示“知道了”,不一定會進行篩選。這意味著,政府部門將把項目推向市場,由企業自己競爭,政府對於中企海外投資並購的審批方面有更大的放權。

相比于國內監管的放寬,海外的大量限制依然困擾著中企的境外並購,年初以來,多項中企境外並購因投資東道國審查而終止。根據迪羅基數據,今年以來,中企取消了15項交易,總規模達240億美元,是至今為止最高的年度紀錄。

“當前,一些投資東道國對中企境外並購採取了不太友好的態度,一些國家以戰略性資産及國家安全等為藉口阻撓中企在其國內進行正常的商業並購行為,這種做法有失偏頗。這類國家應減少不必要的限制,進而促進兩國企業加強正常投資合作。”何維達表示,同時,面對這樣的問題,中企本身應總結經驗,投資之前深入了解東道國的政策、法律及各項規則。此外,應充分利用行業協會進行引導,避免一擁而上的投資,提高投資的準確性、安全性。(記者 邱海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