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野性與靈性在這裡棲息
——中國自然保護區60週年掠影

2016-05-23 07: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新華社記者)打開世界地圖,北回歸線橫穿的大部分陸地,被沙漠或乾旱地貌覆蓋。但在中國版圖上,廣東省內北回歸線南側,有一顆“綠色明珠”。這顆明珠就是1956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週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實地走訪我國多處自然保護區,親歷野性的回歸與靈性的震撼,感受60年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與未來。

從1個到2740個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給“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週年大會”發來賀信説: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各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和最為有效的途徑,是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維繫生態系統健康的主要舉措。

中國建設自然保護區的歷史由嶺南開啟。

60年前,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華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陳煥鏞等科學家,共同提交了“劃定天然森林禁伐區,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學研究的需要”的提案。

提案獲得通過後,中科院會同廣東省把原屬國營高要林場的鼎湖山林場單獨劃出,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60年來,我國自然保護區已經初步形成佈局基本合理、類型比較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體系,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確保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重要貢獻。”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説。

60年發展,數字為證:

——截至目前,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約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4.83%,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全國有超過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約89%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以及大多數重要自然遺跡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復。

——鼎湖山等33處保護區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向海等46處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武夷山等35處保護區成為世界遺産組成部分。

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大熊貓野生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麋鹿曾經野外滅絕,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新引入,種群數量穩步上升,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功的典範。

除了大熊貓、麋鹿,需要被保護的珍稀生靈還有很多。

——探訪地: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探訪對象:雪豹

提起雪豹求偶照片,18歲的藏族小夥才洛興奮不已。才洛家住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蘇魯鄉。他和村裏的夥伴們成為科研人員的助理調查員、攝影師。2015年11月以來,他們定期到三江源頭人跡罕至的地方,取回架設數月的多個紅外相機中自動拍攝留存的照片。

在今年1月29日拍攝的一組照片中,兩隻年輕雪豹在雪地上追逐,嬉鬧打滾。“其實就是交配。不出意外,6月就會有雪豹幼仔降生。”才洛説。

雪豹被稱為“幽靈貓”,上世紀90年代,其物種數量急劇減少,目前全球現存不足5000隻,被列為瀕危物種。

“中華水塔”三江源位於青藏高原腹地。上世紀70年代,受氣候變化、過度放牧等綜合因素影響,三江源草地、林地急劇縮小,濕地與水體總面積凈減375平方公里,相當於58個西湖。

“水少了,草地退化,風沙來了,鼠害增加,整個生態系統不平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若凡説。

2005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立,啟動實施中國最大的生態“世紀工程”——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

北大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趙翔介紹,近5個月野外紅外相機拍攝中,瀾滄江源頭300平方公里範圍內共捕捉到126次雪豹影像和8次金錢豹影像,初步判斷為13隻雪豹個體和3隻金錢豹個體,密度之高超出歷年平均值。

——探訪地: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探訪對象:江豚

從三江源順江而下,來到長江中下游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5月18日10時,漁政、公安聯合執法人員正在進行禁漁期巡查,突然船頭觀察員發出一聲驚呼:“江豚!”

一頭身長不到50公分的小江豚,正在執法船左前方緩慢游動。

“一定是迷路了。”有經驗的船員和專家判斷,這頭小江豚出生可能不到2周,處於換皮階段,如果離開母豚,存活可能性幾乎為零。

一場幫小江豚找媽媽的行動在鄱陽湖上演:大船人員集體做觀察員,分8個方向360度查看附近是否有江豚出現;派出小艇跟蹤觀察小江豚;用旗語告知過往船隻避讓。

一個多小時後,兩隻成年江豚出現。在小艇引導下,小江豚成功和大江豚匯合。隨後十幾分鐘裏,小江豚和大江豚同時露出水面多次,並出現嬉戲場景。

長江江豚頭部渾圓、性情活潑,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它們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2500萬年。“江豚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好壞的指標性物種,目前我國江豚數量約為1000頭,比大熊貓還稀少。”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局長舒暢説,目前鄱陽湖約有江豚450頭。

江豚被稱為水中“微笑天使”,可種群數量的銳減,讓人揪心。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間,是鄱陽湖江豚死亡的高發期。“這個時期是南方枯水期,鄱陽湖水位大幅下降,江豚生活空間嚴重擠縮,很容易被船槳打傷,也容易擱淺致死。”舒暢説。

保護江豚實踐中的問題連連。舒暢告訴記者,雖然鄱陽湖保護區建立了江豚保護救護網絡和救護體系,但當前湖區多頭共管,“環保部門管污染,交通部門管航運……八九個部門各管一塊,力量分散”。

更重要的是,對江豚生存造成威脅的主要源頭都不在漁政部門的管理範圍之內。

——探訪地: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探訪對象:黑冠長臂猿

“嗚哇——”“呼!”天剛亮,在雲南景東彝族自治縣景福鄉岔河村大寨子黑冠長臂猿監測站,就可以聽到黑冠長臂猿的“奏鳴曲”。

“清晨鳴叫是長臂猿的習性。”護林員陶政坤説。43歲的陶政坤是岔河村村民,人生一大半時間都在和山林打交道。

以前,陶政坤常帶著獵槍進山,打些岩羊、山狸等野生動物賣錢貼補家用。2001年,景東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開招聘護林員。熟悉山路和野生動物習性的陶政坤,放下獵槍,成為一名護林員。

現在,陶政坤每個月進山15天,早上5點上山,下午5點下山,在山上跟蹤記錄長臂猿的情況。

聊起身份的變化,陶政坤説,以前祖祖輩輩打獵為生,猛一停下既不習慣也有些不解。現在他理解了,建立自然保護區確實環境好很多,“以前山裏的動物被獵人打了很可惜”。

據景東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謝有能介紹,1995年以來,當地在哀牢山、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入2127萬元,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生物多樣性未來考題求解

“十二五”期間,環保部聯合中科院開展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調查預評估。結果顯示,89.7%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狀況有所改善或維持不變;11.3%有所退化,生態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

——我國自然保護區多位於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矛盾如何解決?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還有1200多萬人居住在自然保護區內。陳吉寧説,要自覺把自然保護區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和專項規劃並認真加以實施,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一些自然保護區通過扶持發展生態旅遊等特色産業,引導居民參與保護與管理工作,探索消除貧困的有效模式。

這恰好契合今年世界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將生物多樣性納入主流:維護人民及其生計”。

——法制建設滯後。尚未出臺專門的自然保護區法,現行一些規定過於籠統,沒有生態補償等細則,處罰力度過低,難以發揮震懾作用。

這一問題只能靠加快推動立法來解決。同時,要充分利用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執法檢查和監督管理。

——自然保護區空間佈局尚不合理,管理機制有待完善。一些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尚未劃建保護區。多數保護區管理機構缺乏執法權。

專家表示,把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試點、自然資産産權、自然資産負債表等改革工作與自然保護區事業相結合;加快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納入紅線。

“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力度”。

陳吉寧説,為實現這一目標,將加快編制完成《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堅持以解決自然保護區法規政策不完善、保護不全面、經費投入機制不健全、管理工作相對滯後、保護與開發矛盾日益突出、科研監測能力薄弱等問題為重點,全面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系統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

“自然保護區與經濟發展之間應該協調發展。”中國生態學學會副理事長彭少麟表示,短時間看自然保護區建設好像影響了周邊發展,但生態系統是個大整體,我們都身居其中。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通過合理佈局,從發展之初就把自然保護區納入規劃,而不是等經濟發展了,物種遺失了才去彌補。

中國自然保護區一甲子之際,專家學者建言,自然保護區數量的提升讓我們有了深度養護的基礎,下一個60年保護區期待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執筆記者:榮啟涵、楊維漢,參與記者:王大千、姚兵、黃浩苑、郭強、袁雪蓮、沈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實習生 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