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智慧製造的“春天”還有多遠

2016-05-24 07:2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智慧製造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促進製造業邁向中高端、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中國製造2025》也將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

那麼,當前我國實施智慧製造的進展如何?面臨哪些“短板”?如何讓智慧製造迎來“春天”呢?

底子薄是“絆腳石”

走進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智慧製造車間,只見白色的工業機器人不停地揮舞著細長的“臂膀”,伴隨著嘶嘶聲和藍色火光,大量長條鋼材被切割成各類特殊形狀,並順著傳輸設備自動分類擺好。

“智慧製造裝備實現高效運用是企業持續推進智慧製造的重要動力。”中遠川崎總經理韓成敏告訴記者,實現自動化操作之後,相應工序的生産效率提高了七成左右,同時實現了節能降耗,減少浪費,鋼材一次利用率達到92%,反復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表示,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産業規模迅速擴大,製造質量、效率等主要指標取得一定進步。但我國造船業總體上仍處於粗放型的發展階段,數字化工藝設計能力嚴重不足、自動化智慧化水平低、製造技術與信息化技術融合及集成程度低等問題非常突出,“我國造船效率僅是日韓的三分之一”。

船舶行業是當前我國製造業實施智慧製造的一個縮影。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現階段我國製造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並存,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發展不平衡。發展智慧製造仍然面臨關鍵技術裝備受制於人,智慧製造標準、軟體、網絡、信息安全基礎薄弱,新模式推廣尚未起步,成套裝備集成應用緩慢等突出問題。

標準化是“先行軍”

“推進智慧製造,標準化要先行。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基礎,在於關鍵技術標準化的制定和推廣。”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表示。

智慧製造具有較強綜合性,不僅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是製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集成,是生産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為了實現製造環節互聯互通,消除“語言障礙”,推進跨行業、跨領域的智慧製造標準化亟須提上日程。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裝備製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到2020年力爭使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從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到2025年系統配套、服務産業跨界融合的裝備製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

標準化是創新的驅動力,通過行業標準引領産業方向,通過標準競爭增強我國製造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是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一環。

苗圩表示,工信部目前正在加緊編制智慧製造“十三五”發展規劃,研究中國未來五年智慧製造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推進重點和路徑,以指導地方、行業有序實現製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

互聯網是“助推器”

在智慧製造的“賽道”上,海爾正在“大步快跑”。

海爾構建的模塊化、自動化與數字化系統融合的互聯工廠,被工信部確定為智慧製造試點綜合示範項目。其核心是借力互聯網實現與用戶的“零距離”,即用戶可根據需求自由選擇産品,直接把訂單下達至工廠,並可對整個生産和配送流程進行實時追蹤。海爾互聯工廠使得産品開發週期縮短20%以上,交貨週期由21天縮短到7至15天,能源利用率提升5%。

“當前,互聯網企業正在與製造業結合,很多製造業企業也正在向互聯網靠近。”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董小英錶示,“互聯網+”是智慧製造的重要支撐,要加快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日前,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更是給互聯網助力智慧製造繪就了清晰路徑。

《意見》明確,到2018年底,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相比2015年底,工業雲企業用戶翻一番,新産品研發週期縮短12%,庫存週轉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到2025年,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融合“雙創”體系基本完備,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普及,新型製造體系基本形成,製造業綜合競爭實力大幅提升。(記者 劉 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