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發展支撐防災減災工作

2016-05-25 15:26 來源: 科技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先後發生了印尼海嘯、卡特裏娜颶風、汶川5.12地震、西藏及尼泊爾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鉅額經濟損失。可以説,自然災害已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挑戰。

一、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支撐作用

在監測預警方面,高精度監測技術設備的廣泛應用大幅提升對地震、暴雨、洪水等災害預測預警的準確度,極大幅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地震預警技術取得較大進展,形成觀測、科研與預測相結合主動捕捉有效地震變形信息的地震大形勢研究方法,捕捉到雲南魯甸6.5級強震震前和震後變化。在四川、重慶、陜西、雲南、江西等地質災害高發區建立了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為基礎、專業監測預警預報為核心的群專結合預警示範區,顯著提升了地質災害高發區監測預警工作成效。

在應急響應方面,科學的應急響應機制和綜合應急響應平臺的建立以及先進搶險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在重大自然災害應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幅降低當地的人口與經濟損失。地震-地質災害鏈、颱風-洪澇災害鏈損失評估模型在2014年雲南魯甸6.5級地震、2015年尼泊爾8.1級地震災害、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2015年超強颱風“燦鴻”、“蘇迪羅”損失評估中發揮重要作用,評估結果為國家和地方迅速啟動相應級別的救災應急響應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災後重建方面,災情數據處理與信息服務、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恢復重建等技術産品的不斷升級,為災後信息傳遞、災害評估、資源調配、恢復重建等工作提供了及時有力的支撐。相關技術成果在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蘆山地震災區、魯甸地震災區和尼泊爾地震西藏災區重建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災區重建規劃編制、災民安置點建設、災區生産生活設施抗震設計與建造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在減災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注重規劃和政策引領,推動科技防災減災工作持續發展。發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國家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等政策文件,對防災減災科技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二是注重通過實施科技項目,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十二五”以來,通過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全面支持防災減災工作,重點開展災害監測預警、重大自然災害防治、生命探測搜尋、避險救援、安置保障等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

三是注重人才和基地建設,支撐防災減災科技工作。近年來,我國加大防災減災基地建設,建成30多個國家級和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觀測站,已初步形成覆蓋各方面自然災害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利用基地和高校,培養大量防災減災專業人才,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科技工作。

四是著力構建科技減災應急機制。針對重大自然災害多災種疊加、災後重建多領域交叉情況,著力構建部門協同、機構協作、專家合作與企業參與的科技應急組織機制,建設跨學科、跨部門、多災種複雜災情識別、演化預測的科技諮詢平臺,打破條塊分割、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執行效率,整體提升科技支撐防災減災工作能力。

五是注重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帶動技術進步與成果共享。“十二五”期間,中國與日本、荷蘭等國家及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相關合作研究,重點開展地質、氣象、洪澇災害及應急響應設備等方面的研究,推進人才交流與培養,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科技部正在組織編制《國家“十三五”防災減災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將在“十三五”期間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相關精神,整合科技資源,加強部門協調,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進一步推動防災減災相關科技工作發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