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創新“方程式”

2016-05-29 17: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5月29日電(記者姜微、何欣榮、周琳)一年前,勇當創新發展先行者的上海,奏響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號角。從科創中心22條到人才新政20條,從高大上的尖端科學設施到小清新的眾創空間,從最前沿的腦科學到最實用的機器人,從雲端之上的北斗應用到萬米之下的深海觀測……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海始終把制度創新作為首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指出:“要使上海最具優勢和潛力的科技與人才資源,成為擴大有效供給、改進供給質量、提升要素能級的最有力支撐。”

以制度供給優化營商環境

在一個創業者微信群裏,主管科技的上海市副市長周波因長期“潛水”,被“不明真相”的群主直接踢出群。“在這個被踢的群裏,我聽到許多真實的故事,包括創業的艱辛以及創業者們的需求。”周波説。

對於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創業創新最大的艱辛是什麼?成本!地價高、房價高、商務成本高——從市場角度看,政府要逆轉這種現象很難。

但這不意味著無所作為。“住房是特殊的商品。如果不堅持調控,將影響上海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也會削弱城市的競爭力。”信貸從緊、限購從嚴,在減少房地産依賴方面,上海決策層有著清晰的認識。

而對眾創空間發展和大工業用地,上海“另眼相待”,相繼出臺了明確且量化的支持政策。統計顯示,目前上海的各類眾創空間達450家左右,90%由社會資本創辦。

如果説房地産調控是“當頭炮”,改善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堪稱上海激活創新的“殺手锏”。

“今年政府部門的審批事項要100%上網。不是簡單往網上一放了事,而是要內部流程再造和改革,目的是簡政放權。”上海市市長楊雄近期表示。

增值稅申報“月改季”,是今年上海為支持創新推出的一項簡政措施。騰訊科技上海公司財務總監張琳説,申報“月改季”後,企業可將每季度前兩個月的稅款“釋放”出來,提高資金週轉效率。申報相應的人力物力投入也大大減輕。

與簡政放權環環相扣的,是政府的優化服務。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相距不到1公里,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和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遙相呼應。這兩個大科學設施,對國內外用戶免費開放。“不用飛國外,就能用上世界先進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這對科研人員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蛋白質中心主任雷鳴説。

上海市委副書記應勇説,人才是創新的根基,也是科創中心建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第一資源。“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招攬高端人才的成本反倒不高。”中芯國際負責戰略規劃的副總裁高永崗説。

高擎開放式創新大旗

GE、英特爾、諾華……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高地,上海是外資研發中心集聚度最高的地方,數量約佔全國總量的1/4。

高質量的外資公司,是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大底氣。問題也隨之而來:外資太強,會不會對國內人才形成“虹吸”效應?在高度開放環境下,如何找到自主創新的路徑?

好在,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讓上海找準了一條解決之道——開放式創新。

開放式創新,把體制機制接軌放在第一位。在引進外資項目的同時,更要借鑒國際上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經驗,讓國內創新主體少走彎路。

以生物醫藥産業為例,上海張江在國內率先啟動生物醫藥代工試點。研發企業可以將新藥外包給專業的代工基地生産,而不用費時費力自建廠房,接通了産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只要掌握最核心的知識産權,其他環節都可外包。這種與國際接軌的環境,推動張江的新藥研發進入爆發期。”再鼎醫藥董事長杜瑩説。

開放式創新,還要善借外力匯眾智。今年5月,張江園區聯手GE、聯合利華等,在國內率先試水“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器”。

張江管委會副主任王維剛説:“跨國公司內部有一套自給自足的創新體系,但久而久之會形成‘孤島現象’。所以,有遠見的跨國企業越來越希望與有潛力的本土中小企業合作,激發自身創新活力。”

聯合利華北亞區總裁馬瑞文介紹,通過參與孵化器,被聯合利華相中的本土初創企業,不但有機會拿到投資,還有望得到跨國企業的龐大市場網絡支持。

開放式創新,不但要對外開放,更要對內開放。上海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曾經這樣論述:從近代以來,上海就是異質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場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取長補短、見賢思齊,相比單打獨鬥、孤獨創新,成本低且速度快。

河馬動畫CEO、北京人徐克是這一論斷的堅定支持者。“北京人大氣,但上海人精細、重契約精神,這是我把公司放在張江的原因之一。”

在更廣泛、更前沿的科研領域,上海不斷展示海納百川的氣質: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推進量子通信“京滬新幹線”項目,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工業明珠燃氣輪機……匯聚全國智慧,參與國際競爭,這就是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本義。

政府攜手市場“良幣驅逐劣幣”

對産品質量要求高、對假冒偽劣不手軟、對知識産權保護強——在國內,上海素以監管嚴格著稱。“上海太規範了。”這是一些習慣了“野蠻生長”的互聯網企業經常發出的抱怨。

毋庸諱言,監管與創新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為什麼留不住馬雲?”曾經讓上海反思了好多年。不過,正是這樣的碰撞與交鋒,推動上海向著監管和創新的平衡點一步步邁進。

上線出租車信息平臺、頒發全國首張專車平臺牌照、試水出租車服務社模式,去年上海在出租車改革領域“三箭齊發”。對於網絡約車這種新生事物,不是“一上來就管死”,而是“看一看”,給其一個成長的機會。

但在鼓勵創新和依法合規之間,上海交通主管部門也力求“最大公約數”。畢竟,真正的創新,是探索出更多的新路。

這樣的互聯網思維,在上海的監管創新中,正成為一種習慣。

近日,上海浦東市場監管局與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開展合作,向後者提供包括行政處罰在內的近6萬條企業信用信息。而針對市場徵信機構反饋回來的數據,監管部門也將採取高風險預警、增加檢查頻次等監管措施。

“做好事中事後監管,靠政府大包大攬不行。需要更多的第三方機構和公眾參與進來,下好信用監管這盤大棋,實現良幣驅逐劣幣。”浦東市場監管局局長陳彥峰説。

對於新的技術、模式和業態,上海保持了一定的監管彈性。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協調配合,實行“業界共治”。但對事關人民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事項,上海堅持足夠的監管硬度,不斷強化準入管理。

“上海是全國生物醫藥産業的高地。這不僅指集聚度高,更是標準高。一款新藥,如能在上海市場立足,走向全國也不是大問題。”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公司總經理王蘭忠頗有自信。

正因為監管的高標準,包括生物醫藥代工試點、國家藥品審評中心上海分中心等重要改革,紛紛在張江率先落地,這反過來促進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