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吉林:讓金融活水流入田間地頭

2016-06-01 10: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春6月1日電 創新金融産品、建設信用體系、鋪設服務網絡、防控金融風險……近年來,吉林參與了全國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和農業保險首批試點改革,探索讓金融活水暢流田間地頭,破解農業生産貸款難,規模化經營融資難。

創新産品:農民貸款不再是夢

龍井市老頭溝鎮應岩村村民李仁山是種糧大戶,一年收入五六十萬元。

“全靠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才能有今天的規模。”李仁山説。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是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舉措之一,各縣區成立物權融資公司,將土地經營權統一抵押,以土地未來預期收益作保證,幫助農民向金融機構爭取資金支持。

李仁山每年都能順利貸款100多萬元。靠這筆貸款,他承包的土地從30公頃變為60多公頃,還蓋起烘乾塔和糧倉,統購統銷周邊村屯糧食,成了村民信任的糧食中轉集散地。“計劃再引進幾臺大型設備,進一步提高加工能力。”李仁山説。

“家財萬貫、帶毛不算”,畜牧業貸款也曾讓許多養殖戶頭疼不已。工商銀行白城分行與吉林雛鷹農牧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的“雛鷹貸”産品解決了這一難題。“用豬舍等資産抵押,農戶保證金和公司自有資金一起構成資金池,既能讓銀行放心,又能先行代償。”公司經理劉建甫説,“農民年收入能有七八萬元。”

吉林省金融辦統計顯示,截至今年2月,全省已有43個縣(市、區)成立物權融資公司,共發放貸款近4萬筆,金額18億元。

體系創新:搭建農村金融服務平臺

通榆縣農林村純富商店店主于雪梅去年底從農信社獲得10萬元貸款,商店升級為村子的網購集散中心,聯網電腦配上大屏幕,村民點點鼠標,就能買到心儀商品,商店每月能多收入2000多元。“完善的信用體系下,貸款人的口碑成為重要放款條件,不再‘唯抵押物是瞻’。”通榆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安明石説。

“産品創新基礎上,將信用、服務、網絡等環節有機結合,形成完善生態圈,是農村金融發展的最終目標。”吉林農村金融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祝國平説。

在梨樹縣的大小村屯,取款、繳費、養老金領取等業務都能“信手拈來”。“幾分鐘就能拿錢,不用往縣城跑。”82歲的村民張春生説。許多村民受益於此,去年,梨樹農村信用聯社的村級代辦點業務量達40多萬筆,比2012年增長近20倍,流水近40億元。

“這只是一盤大棋裏的一小步。”在梨樹農信社電子銀行部經理李丹看來,代辦點和村民互信增強,農民金融意識也隨之提升。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惠農手機客戶端也在吉林逐步普及。在磐石市,一款名為“農民錢包”的智慧手機軟體頗受歡迎,平臺集納了補貼信息、農副産品價格、電商金融等服務。吉林省商務廳副廳長孟慶宇表示,未來還將逐步引入“螞蟻小貸”“京農貸”等針對農村的金融産品,構建完善生態鏈條。

任重道遠:力爭5年走出農村金融發展新路

産品逐漸豐富、體系漸成規模、農戶嘗到甜頭……吉林的農村金融改革成果逐步顯現,但一些頑疾依然待解。“總體來説,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較為薄弱,機構少、産品單一,信用數據相對匱乏、村屯‘最後一公里’問題突出。”吉林省金融辦主任胡斌説。

比如,一些適宜發展棚膜經濟的地區,由於土地有限,貸款額度低,需求無法滿足;不少農民對抵押作假、貸款拖欠等行為習以為常;信用體系互不認可、重復評定的現象時有發生,信息共享也存在障礙。

在許多專家看來,農民貸款難這“一根針”背後,是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千根線”。農村金融改革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分區域、分步驟、分層次持續推進。

吉林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探索出一條操作性強、複製性廣的農村金融發展之路。

為此,吉林省設立完善涉農金融組織體系、培育農村金融産品業務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基礎服務建設、健全農村金融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等九大任務,未來將用“一攬子”手段為農村金融“開疆拓土”。(記者 段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