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活因科技更美好

2016-06-02 15:1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 當“千里眼”“順風耳”不再是神話,當日行千里不再是傳説,當“藥到病除”不再是夢想——科技在提高生産力水平、改變社會生産方式的同時,也在迅速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之日新月異、多彩多姿。

從“足不出戶”到“日行千里”:科技讓我們聯通世界

餓了,可以在半小時內吃到熱氣騰騰的飯菜;衣服臟了,有人上門取走進行清洗;學有餘力之時,可以在宿舍參加世界知名大學的網絡課堂;想父母了,三方視頻讓家庭的關愛近在耳邊……對“90後”大學生張磊而言,科技讓他真正實現了“足不出戶”的生活。

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張磊似乎有了神奇的“觸角”,可以與世界的方方面面相互聯通,相互作用。

與“足不出戶”相對應的,是“日行千里”。世界上一次建成運營里程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這意味著,“千里”之遙,只需要1.5個小時就能到達。截至2015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達1.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0%以上。

在高鐵成為百姓出行最常用交通工具之一的同時,長沙磁浮快線今年5月載客試運營。這一中國首條中低速磁懸浮線路連接長沙火車南站和長沙黃花機場,全長18.55公里,全程不到20分鐘。除了運行速度快之外,長沙中低速磁浮列車還具有環保、噪聲小、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等特點,乘客乘坐更加舒適。

“科技的發展,‘縮小’了世界,‘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北京市民李欣瑤説,得益於科技創新的成果,自己既可以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享受一個想“宅”就“宅”的假期。

從“食品檢測”到“尖端醫療”:科技讓我們舒適安全

打針,是很多人兒時最恐懼的回憶,孩子的血管細,稍有偏差就需要紮好幾針才能“見血”。而一台看上去像聚光燈的儀器,把手放在下面,就能清晰顯示出靜脈血管的深度和位置,幫助護士解決特殊患者扎針難的問題。

這款國內首個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目前已在國內多家大型醫院應用並遠銷歐洲、南美、中東等地,企業年銷售額超過700萬元。這個“扎針神器”,正是中科創星投資孵化的中科微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産品。

癲癇曾被認為是不治之症。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立項支持下,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神經調控研究機構——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推出“植入式迷走神經刺激脈衝發生器套件”和“植入式迷走神經刺激電極導線套件”兩個産品,對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難治性癲癇患者能起到控制癲癇發作的作用。

全國20家眾創空間代表之一、正在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的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説,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明確要求。找準人們生活中的“痛點”,通過科技引領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是中科創星努力的方向,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目標,更是落實總書記所説的“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的使命和職責。

從“衛星放牛”到“解城市發展難題”:科技讓我們暢想未來

“有一個企業用北斗放牛,給牛帶項圈,還用上了WI-FI,牛吃什麼草、在什麼地方都知道,如果一旦過界,牧民派個無人機把它給攆回來。”這是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記者會上説到的親眼所見。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于2000年底開始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服務,2012年底正式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運行服務。在交通運輸方面,目前北斗終端已安裝在5萬多輛車輛上,有利於運輸過程監控管理、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監控等;在氣象預報方面,“大氣海洋和空間監測預警示範應用”項目可以實現氣象站間數字報文自動傳輸;在救災減災方面,基於北斗系統的導航定位、短報文和位置報告功能,服務實時救災指揮調度,應急通信,災情報告等……

“科學技術確實有很多高大上的東西,但實際上我們老百姓身邊到處都有科技,很接地氣的技術在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認為,科學研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幸福,所以它必然跟老百姓“面對面”。

不久前剛剛落幕的第十八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産業博覽會系列活動上,北京市科委委員王建新介紹,北京科學技術獎自2002年以來,已經有2960項科技創新成果獲得獎勵,涵蓋了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的重大領域創新。這些獲獎成果,也正在助力城市難題的破解。比如,北京地區空氣質量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成果,能夠快速反應區域空氣質量變化,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智慧化應急篩查裝備研發成果,構建了首都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網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強科技供給,要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表示,“讓人民的生活因為科技而更美好,這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動力。”(記者 胡浩、陳晨、陽娜、王曉潔)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