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三峽庫區環保法庭“以補代罰”守衛“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2016-06-05 15: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重慶6月5日電(記者 趙宇飛)前不久,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萬州區長江岸邊,52歲的周記發正在細心地為剛種植不久的中山杉除草、施肥、培土。誰能想到,1個多月前,周記發卻因濫伐林木,坐上了萬州區人民法院環保法庭的被告席。

他是在環保法庭的監督下,以“以補代罰”的方式修復當地長江沿岸的生態環境。

去年,重慶開縣人周記發在未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私自砍伐200多株馬尾松,今年3月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萬州區人民法院環保法庭考慮其自願認罪,願意種植樹木恢復生態,從輕判處有期徒刑11個月緩刑一年。

為保護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重慶萬州區人民法院于2011年底成立了三峽庫區唯一的環境資源審判庭(即環保法庭),守衛著庫區“一區八縣”的“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6·5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環保法庭組織周記發在內的10名破壞生態環境的責任人,以及法院法官等50余人,來到大周鎮鋪埡村長江邊的“長江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開展護林活動,該示範林栽種的中山杉樹苗均由破壞生態環境的責任人出資購買。

“一些人缺乏法律意識,稀裏糊塗地毀了林,被起訴判刑後法律懲戒效果達到了,但社會效果並不好,受損的林地還是禿在那裏。”萬州區人民法院院長盧偉一邊為樹木除草一邊告訴記者。“以補代罰”的機制是環保法庭的創新舉措之一,對破壞森林、漁業、水資源等刑事被告人,在審理過程中或宣判前,引導其植樹造林或施放魚苗以彌補對生態造成的損害,並作為量刑依據予以考慮。

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陳偉説:“開展‘以補代罰’,就是要讓老百姓明白生態保護對三峽庫區是多麼重要,規劃林地不能隨意砍伐、長江裏的魚不能隨意捕撈,讓當事人來現身説法,警示效果肯定比其他方式好得多。

作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責任人之一,28歲的萬州長灘鎮人向定華也來參加護林活動。今年3月,向定華與同村兩人在長江禁漁期進行非法捕魚,被執法機關查處。環保法庭判處向定華拘役3個月,緩刑6個月,責令其進行生態修復,並參加不少於30小時的義務勞動。

“我們3個人,每人出了3000元買了魚苗放養到長江裏。”向定華悔恨地説,“‘以補代罰’是非常人性化的執法,以前我對環保沒什麼概念,現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嚴重錯誤,只得自己出力修復被破壞的生態,我會跟村裏人宣傳生態保護的法律,讓更多的人引以為戒。”

三峽庫區環保法庭成立以來,被告人共補植樹苗16萬餘株,放養魚苗38萬餘尾,同時牽頭在長江消落帶建設500畝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保護消落帶的生態,防止長江水體污染。

“對破壞生態環境責任人實施‘以補代罰’,契合打擊犯罪、增強人民群眾環保意識、修復長江生態的多重需要,還是污染者付費、損害者補償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具體體現,通過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方式來達到防止污染、保護資源環境的目的。”盧偉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