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村民們在網上相聚”——湘西探索“互聯網+村莊”精準扶貧新模式

2016-06-06 13: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沙6月6日電(記者 張玉潔) 走進湘西的龍山縣比耳村,隨處都能看見“湘西為村免費wifi,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的標識。

縣科技局技術特派員石宗兵正在“為村·比耳”微信群裏發佈最新通知,“近期天晴氣溫高引發紅蜘蛛,天氣預報近有3天雨,雨後天晴請抓緊時間防治。”

“以前有新的技術信息都得挨家挨戶去敲門説明,現在有了自己的村群,接上村裏的免費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在群裏教村民們技術知識。”石宗兵説。

2015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貧辦制定了《“湘西為村”試點工作方案》,啟動包括大坡村、十八洞村等貧困村在內的26個試點村莊工作。在村內選取有能力的村民作為“帶頭人”,計劃在試點村內實現光纖入戶和全村WIFI覆蓋。通過搭建“湘西為村”平臺,以村為單位建立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發佈村內活動、新聞,進行村務公開,並通過建立微店將村裏的農副産品進行上網銷售。

湘西州扶貧辦主任李衛國告訴記者,傳統的電商扶貧雖然可以解決農産品的銷路問題,但農民在推廣和資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多有不足,且過度依賴仲介影響持續創收。“通過‘為村’平臺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産品,不僅省去了中間環節還能最大限度整合資源更好地將地方農副産品推廣出去。”李衛國説。

比耳村村民米水富就是首批通過“湘西為村”實現脫貧的貧困戶之一。去年在比耳村“為村”團隊的幫助下,米水富將自家2萬多斤臍橙以高於合作社收購價3倍的價格在網上銷售一空,當年就實現了脫貧。

“公眾號是村莊的網絡名片,我們將村內外出的優秀人才聚起來,通過朋友推薦朋友的形式將比耳村公眾號推廣出去,不少城裏人看到我們村的臍橙特別好都願意出高價購買!”比耳村“為村”團隊帶頭人龔輝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為村平臺”的搭建還鏈結了村民們的情感,強化了村民的集體意識,方便村內外出的優秀人才更好地服務家鄉。如今,試點村莊在微信群裏討論村中的大事已逐漸成為常態,不少外出發展的優秀人才通過村微信群和公眾號了解到村內情況後能及時給予家鄉幫助。村務管理也因為村微信群和公眾號的推動朝著公開、公正、民主和科學化方向發展。

為了讓貧困戶有機會“觸網”,湘西州扶貧辦安排項目資金幫村民接通寬帶入戶線,安排培訓資金確保村團隊正常運行,還為試點村互聯網工作室提供電腦、打印機、桌椅等辦公設備。截至目前,湘西州有包括試點村莊在內的61個村莊申請加入“湘西為村”平臺,其中28個村已建立自己的村微信群,19個村莊擁有了自己的公眾號,比耳村和通板村已實現光纖入戶。

“要將移動互聯網轉化為扶貧工具,還需要建立強大的人才儲備。除去扶貧工作隊和大學生‘村官’,我們要求在每個試點村培養一批能吃苦、具備一定互聯網運用技能的年輕人,並且號召村裏在外學習和工作的優秀人才加入村群共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出力。”湘西州扶貧辦調研科科長唐其昭説。

通過“為村”平臺的建立,一批生機勃勃的村級互聯網團隊已嶄露頭角。在松柏村,一群年輕人正在村群裏討論獼猴桃産業,松柏村的自然環境十分適合種植獼猴桃,他們既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也認清了村莊的獨特優勢。目前他們正在成立獼猴桃産業協會,並組建松柏獼猴桃科研團隊,建設獼猴桃原種場,籌劃出一個獨具特色的松柏獼猴桃村莊。

通過互聯網村民們學到了大量新知識、新觀念,開始重新審視村莊建設。在興隆街村興起了互聯網熱,電商隊伍的迅速發展拓展了村民們創新創業的空間;而撈車河、司城、呂洞等村莊利用互聯網營銷的農村旅遊項目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前來。

“扶貧攻堅歸根到底是攸關貧困村、貧困戶自己的事,只有激發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讓他們自己主動、努力才有光明的未來。”李衛國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