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家庭醫生”來了!

2016-06-06 13:4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記者 仇逸、胡浩、李亞紅、周強)家庭醫生,曾被視為“高檔生活方式”,而今正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

國務院醫改辦等部門日前印發《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力爭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與居民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為何國家如此注重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我國的家庭醫生和國外一樣嗎?有了家庭醫生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嗎?這一制度能否優化衛生服務體系、提升群眾醫改獲得感?

健康“守門人”,生病了先問身邊“醫生朋友”

上海市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師劉瑋和簽約居民建立了一個數百人的微信群。他的代號是“跑步哥”。“大家有健康方面的需要,我就跑步送達。”採訪那天,劉瑋完成了20多戶家庭上門服務。

“和私人醫生不同,我的服務對像是轄區內的簽約居民,定期對他們進行健康評估,掌握他們的主要健康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劉瑋説,“這可不是什麼高端醫療,價格非常‘親民’。我上門服務一次,醫保患者通常自付不超過10元錢。”

記者跟隨北京市石景山區廣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麻峪社區衛生服務站金國清醫師和李娜護師,到劉荃(化名)家中出診。李娜首先觀察了劉荃尿袋中的尿液,接下來,金國清給劉荃體檢,測血壓、聽心肺等。劉荃的女兒説:“對於我媽這種術後康復的病人,家庭醫生太需要了,不用費時費力反復跑醫院、排隊看病,也能夠得到指導和檢查。”

家庭醫生同時也是百姓防病的一線主力。深圳羅湖醫院集團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經覆蓋30萬社區居民。家庭醫生李智深發現居民黃先生服用降壓藥效果不理想,進一步體檢後發現黃先生患的是一種特殊類型的H型高血壓,及時調整用藥改善症狀,還指導黃先生改變大口吃肉、少吃青菜、愛打麻將等不良生活習慣。

家庭醫生既是健康“守門人”,也是就診“引路人”,可避免老百姓被網絡虛假醫療宣傳所騙而盲目求醫。《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家庭醫生團隊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約定的健康管理服務。主動完善服務模式,給予家庭醫生專家號源、預留床位、對接轉診、延長配藥量,實行差異化的醫保支付政策,增強簽約服務吸引力。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説:“家庭醫生式服務,目的是讓每個家庭都有一位醫生朋友,生病了先問問身邊的醫生朋友。”

上海市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的居民吳玉華自稱是所在社區家庭醫生黃岳岳的“粉絲”。“他把24小時開通的電話發給我們,他在辦公室坐診,病人總是絡繹不絕,不在辦公室,就一定是背著包走街串巷上門出診,或者到活動中心給居民們上課做健康宣教。”吳阿姨説,家庭醫生對和諧醫患關係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家庭醫生以人為中心,面向家庭和社區,以維護和促進整體健康為方向,為群眾提供長期簽約式服務,有利於轉變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讓群眾擁有健康‘守門人’。”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副司長傅衛這樣定義我國家庭醫生的作用。

避免盲目就醫,家庭醫生助力分級診療建設

長期以來,由於就醫習慣、各方利益等因素,患者不信任基層醫院,且在醫療機構間轉診難。家庭醫生制度,正在成為撬動分級診療“生銹的齒輪”的重要推動力。

“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關鍵。”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梁鴻指出,一方面,伴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與人口老齡化趨勢,慢性病逐漸呈現“井噴”格局,患者需要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社區干預服務;另一方面,隨著醫學技術發展越來越趨於專業化、精細化,導致呈現出“高健康需求”與“高服務技術”之間的錯位格局,在現實中很多患者很難準確找到相契合的醫療服務技術,就會出現諸多病急亂投醫的現象。通過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借助家庭醫生的綜合服務能夠幫助缺乏專業知識的患者提升合理選擇醫療機構就醫的行為能力,獲得長期、協同的健康照顧。

2015年,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了8450多萬人次的診療任務,超過上海市門急診總量的三分之一,接近三級醫院的診療總量。2015年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總診療人次數達4890余萬人次,佔北京市醫療機構診量的21%。

上海市民熟悉的“老娘舅”、上海市人大代表柏萬青這樣做宣傳:有了家庭醫生做顧問,可以幫你“精確制導”,看到專家;而且有關部門已經決定,讓大醫院留出一部分專家號源專門給家庭醫生。

3月的一天,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橫東街社區衛生服務站,一位居民匆匆趕來,告訴站外有一人出現心慌、噁心、嘔吐等症狀。全科醫生馮文憑立即帶急救箱趕到現場,發現原來是自己的簽約病人,80多歲的周萍(化名)。

當時,周大媽坐在街角的一把舊椅子上面色蒼白,旁邊一大片嘔吐物。馮文憑簡單問詢了病史,立即給她做了血壓、血糖測量和心電圖檢查,初步考慮為心絞痛發作,立即讓她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由於是自己管理的病人,馮醫生對她情況十分了解,大約5分鐘後,周大媽情況明顯緩解。馮醫生攙扶周大媽回了站裏,同時利用中心雙向轉診通道,為她預約了北京友誼醫院心內科專家號。

叫好更叫座,期盼家庭醫生惠及更多居民

近年來,家庭醫生制度在我國方興未艾。北京市2010年起推行“家庭醫生式服務”,居民可自願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並免費享受慢病管理等服務。上海自2011年起啟動家庭醫生制度構建,已覆蓋全市所有社區,截至去年底簽約常住居民1027.3萬人。

在各地積極試點同時,居民就醫習慣、全科醫師短缺等問題,也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帶來了阻力,採訪中,醫生和居民們紛紛表示,希望通過良好的制度和氛圍。使更多的家庭醫生服務在社區,推動“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實現。

北京市豐台區苗圃東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愛心樹”微笑服務團隊隊長高秀萍説,當前最迫切的是增進大眾對家庭醫生式服務的正確認識和了解。“我們一個團隊簽了200多戶居民,將來肯定會更多。相當一部分居民認為,我們是私人醫生,一生病我們就必須入戶診治,不去就説要投訴。”

上海徐匯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朱蘭醫生曾在全國家庭醫生中第一個榮獲“中國醫師獎”,她告訴記者:一方面,家庭醫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用服務贏得認可;另一方面,也希望市民能給予更多的信任,全科、專科只是分科不同,不代表著水平高低,要對家庭醫生更多一些信心和放心。

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市民賀麗華退休前是一名社區基層幹部,她説,現在社區老齡化特別嚴重,對家庭醫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她還呼籲:“現在的家庭醫生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要從職業發展、薪酬體系等方面制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逐步緩解家庭醫生服務資源的相對不足。”

廣州海珠區沙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年前在全市率先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主任劉世興説:“家庭醫生制度剛剛起步,希望政府在醫改中更重視強基層,壯大家庭醫生隊伍。”

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簽約服務激勵機制,在收入分配、職稱晉陞、評獎推優等方面予以傾斜。

根據意見提出的目標,到2017年,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