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既要費心招商 更應精心營商

2016-06-06 20:52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要恢復民間資本投資信心,既要綜合施策推動改革,穩定宏觀市場環境;也要瞄準各種制約民間投資的障礙,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一方面,要將政策落實落細;另一方面,要將環境做優做精

前不久,一位在西北某新能源基地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對筆者大倒苦水:當地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向他許諾“裝備換資源”的政策,只要他投資建設新能源裝備製造項目,就可獲得一定的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配額。不料,裝備製造項目建成後卻被告知,發電項目份額市上早已分配完,縣級政府已無權限再給予他新的項目。

從全國範圍看,這位企業家遭遇的“空頭支票”並非個案。日前,國務院派出9個督查組,對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情況開展實地督查。從媒體公開報道看,此次督查發現問題不少,如各地普遍存在對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現象,部分民企對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的優惠政策獲得感不強等。

長期以來,不少地方為加快經濟發展,將招商引資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頭戲,既有黨政領導帶隊招商,也有專職部門負責招商,甚至有個別地方實行“全民”招商,讓教育、醫療、公安等一些與投資發展關聯度不高的部門也參與招商引資,給這些單位和幹部分配招商任務,並作為硬指標進行考核,而且出臺了不少讓人眼花繚亂的投資政策。

從表面上看,這些地方對投資的渴望急,招商的熱情高,出臺的優惠政策多,但奇怪的是民營資本對投資環境的評價卻鮮有本質的轉變。招商熱的背後,一些企業家得到的卻是空頭支票,遭遇投資易、發展難的困境,企業置身其中大呼上當。難怪一些企業家反映,在招商引資時被奉為座上賓,但在項目投産後,卻被打入冷宮。有時候遇上“新官不理舊賬”,拿著當初的承諾找不到兌現的人。企業將之形象地描述為“JQK”:先勾我們進來,圈塊地給我們,然後再尅我們。

如此招商,既傷企業心,也傷政府信。今年以來出現的民間投資增長放緩成因複雜,既有宏觀市場環境造成的利潤變薄、回報率下降等因素,也有部分原因是困擾民營企業發展的一些痼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要恢復民間資本投資信心,既要綜合施策推動改革,穩定宏觀市場環境;也要瞄準各種制約民間投資的障礙,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

一方面,要將政策落實落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降低投資門檻、加大信貸支持、簡化審批手續等方方面面,但是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執行落實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影響了政策的有效性。其中既有一些政策本身可操作性不足、指向性不準等原因,也有執行部門和單位落實力度不夠、落實走樣等問題。比如,對於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高、渠道窄的問題,儘管文件出臺了不少,但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的困局,是政策不到位還是落實有問題?

另一方面,要將環境做優做精。將引資金額作為量化指標進行考核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招商引資根本目的是要推動發展,而不是完成任務。除了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等客觀硬條件,企業在投資時還要考量安全高效、誠信務實的發展軟環境。因此,考驗一個地方的投資環境及格與否,項目簽約之日,並非考完交卷之時,而是企業能否投資興業的開考時刻。這就需要地方在招商的時候少些忽悠,多些真誠;在項目審批時,少些條條框框,多些簡潔高效;在企業運營時,少些粗放管理,多些精細服務。

家有良梧鳳自來。與其費盡心機出門招商,不如精心打造環境營商。讓政策體系更完善一些,操作執行更精準一些,投資環境更舒暢一些,服務作風更務實一些,何愁投資不振、企業不興?( 作者:陳發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