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汛期來了 遇災不慌

2016-06-07 07:2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重慶織密群測群防網,應用科技手段預警預測
汛期來了 遇災不慌

陣雨剛過,佈滿青苔的石板路比平日更加濕滑,50歲的陳朝君熟練地選擇著落腳點,一步步往河邊走。這裡叫蔣家院子,是重慶市萬州區太白街道萬二村轄區內的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村裏的地災群測群防員,進入汛期之後,陳朝君每週至少兩次要到這個她負責的點上進行日常的巡查監測,遇到下雨天則是早晚各增加一次。

“這裡是個滑坡隱患點,原來住著的5戶人家已經臨時搬走了,但有時他們會回來拿東西。”陳朝君指著土房墻裂縫上貼著的紙條説,“我們反復告訴村民,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發現紙條斷開了就趕緊往外跑,從哪條路跑,跑到什麼地方,也都進行了演練。”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地貌以山地峽谷和丘陵為主,區域內江河縱橫,地質構造複雜,地質災害頻發。面對“點多面廣”的地災隱患壓力,面對氣象預報今年汛期暴雨可能增多的嚴峻形勢,重慶提早部署,細緻安排,對汛期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險情厲兵秣馬、嚴陣以待。

四重網格

群測群防紮實管用

記者在重慶雲陽縣高陽鎮見到黃勤時,這位來自重慶地礦研究院的年輕人剛完成了對鎮村幹部群眾100多人的一次培訓。作為重慶市統一派出的“駐守地質隊員”,他負責駐守雲陽縣的三個鄉鎮。他説,“壓力不小,好在現在每個點上都有‘四路人馬’共同把守照看,群測群防基礎比較好。”

黃勤説的“四路人馬”,指的是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四重”網格化管理的工作機制。第一重,全市落實了13012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對每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監測;第二重,落實了1315名片區負責人負責該鄉鎮街道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三重,派出452名地質隊員分片區駐守鄉鎮,指導區縣做好地質災害排查核查、應急演練和應急處置工作;第四重,加強區縣地環站建設,全力做好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這是我們借鑒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管理經驗而推出的創新之舉,建立以來已取得了務實管用的效果。”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局長董建國説,今年要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把這張“橫到邊、縱到底”的地質災害防治安全網織得更密更牢。

汛期已至,高陽鎮的“四路人馬”已進入緊張的工作狀態。雲陽縣國土房管局地環科科長汪華在該鎮沿路走走停停,查問“避險明白卡”是否發放到受威脅群眾手中,查看“地災警示牌”是否全部安裝到位;副鎮長潘家燕作為片區負責人,正在召集會議對剛剛結束的應急演練進行總結,提出特別要注意避免疏散時因捨不得財物造成人員傷亡;駐守地質隊員黃勤則來到了青術村二組的地災點,對群測群防員鄒開德反映的“降雨引起堰塘漏水”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和上報。

“巡查排查、監測預警、專家駐守、應急處置和督查督辦,這是我們汛期地災防治一直在強化的‘五道防線’。”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王磊介紹,今年入汛以來,重慶已遭受了幾場暴雨,出現了多起災情險情,但由於預警及時、防範得力,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沒有發生人員傷亡。

科技應用

預測預警更加精準

苧溪河是長江的支流,流經重慶萬州城區。去年夏天以來,在河邊散步的居民發現,岸邊多了一種新裝置,外形像路燈,座基印有“地災監測”的字樣。

“這是地表位移自動監測系統,通過太陽能板連接數據採集箱,採集的數據實時傳回監控中心。”萬州區地環站專業監測組工程師李迎春介紹,在城區有些地災隱患點還安裝了裂縫自動監測儀,“一旦自動監測傳回的數據有異常,我們會馬上去現場,並根據情況提出防範建議。”

與技術應用相關聯的,是信息化建設的推進。“我們在全市率先運用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監測人配發了群測群防手持終端,實現了監測數據的適時傳輸,極大提高了監測工作的時效性和準確性。”萬州區國土房管局局長蘭申海説。

作為群測群防員,陳朝君也領到了這樣的一部專用手機。點開“宏觀監測”平臺,一系列指標躍入眼簾:墻上新裂縫、新地鼓、樹木歪斜、井塘漏水、動物異常等等。“不僅要填‘有’‘無’,還要發照片,還不能作假哦,不在現場的話信息就顯示‘無效’。”她認真地説。

在農村,“大喇叭”不新鮮,但能夠“自動報警”的“大喇叭”卻不多見。裝置本身並不複雜:幾米高的“柱子”,頂端一個“桶”,下面一對揚聲器,加一塊太陽能板。“‘桶’是採集降雨量的,達到一定程度喇叭就會響,方圓500米都聽得到。”雲陽縣雙龍鎮長興村村支書江慶平説。長興村有6個地災隱患點,涉及村民1000多人。“這個喇叭管用,不僅能自動報警,還能給我們的手機上不停發信息。”江慶平介紹,自去年5月裝好後,去年8月和10月“響”了兩次,村民都及時撤出來了。

搬遷避讓

綜合治理著眼長遠

5月29日晚,重慶市奉節縣安坪鎮舉辦了一場不同以往的文藝晚會,晚會的主題是“戰勝地災大搬遷,共建美麗新安坪”。“晚會就是為鼓舞士氣、提振信心。”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4月底已完成了避災戶銷號合同的簽訂,6月30日前4100多人全部要完成搬家。

按照輕重緩急,重慶加快推進重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並整合各類資金,有序推進一批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減少受威脅群眾人數。2015年,全市及各區共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5.77億元,對11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17007人實施了搬遷避讓工程。

具有巴渝民居風貌的小樓沿江排列,整潔的水泥路與蔥鬱的林木營造出舒適的環境。這裡是雲陽縣黃石鎮鐵爐村向家坪“農民新村”,16戶村民從飽受地災威脅的山上土房搬到這裡已經有3年多了。

“以前是一下雨就不敢睡覺,生怕滑坡,”居民趙遠全告訴記者,原來是想搬沒錢搬,“多虧政策好,各種補助加起來一算,蓋新房自己沒添幾個錢。”他説,新房安全又敞亮,離公路和自己的承包地都很近,“真是享福了。”

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重慶各區縣立足實際,切實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整治。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萬州區,今年已開工了5個三峽後續地災治理項目,另有10個項目即將開展招投標,17個項目即將啟動勘查設計工作。近年來已實施避讓搬遷46處2954人。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重點區域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督察督辦。”董建國表示,目前市政府已批准印發了《重慶市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方案中的129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將進行掛牌督辦,確保限時完成整改任務。(記者 崔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