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推動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深造

2016-06-11 19:2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 周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進高校回爐深造——文化部自2015年4月起實施的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截至目前已有約3600人次參加培訓。第11個文化遺産日之際,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之後”相關問題。

“適應現代生活,是傳承人必須跨過的一道坎”

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傳統工藝為切入點,參訓學員中既有代表性傳承人,也有他們的子女、徒弟以及長期身處一線的普通從業者。

來自陜西延川的劉潔瓊是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鳳蓮的女兒,長期跟隨母親從事剪紙創作。她表示:“傳統的非遺項目如何適應現代生活,是傳承人必須跨過的一道坎。”

吳靈姝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跟隨父親吳元新(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學習藍印花布的印染和製作。她説:“研修並不是技藝的學習,而是觀念、思維和知識結構的提升。我有時會感覺藍印花布太過傳統,穿不上身,走不出去。學習後,我根據老師教授的理念和思路不斷創新,找到了一條讓藍印花布融入家居設計和日常使用的路子。”

對此,蘇繡國家級傳承人張美芳十分認同:“在刺繡行業裏,技藝是基本功,但是能否繡出好的作品,關鍵是創新思維、提升文化修養的問題。培訓是一個通道和橋梁,能夠激勵學員不斷學習、進取、提升。”

“增強反省能力,才能避免各種盲視和短視行為”

來自青海的國家級傳承人何滿記得,小時候父親躲在地窖裏做活,自己得爬到煙囪上放哨,聽同學叫自己“小銀匠”就會臉紅……在傳承人中,這樣的故事很多。

“子女不願繼承家業,老師傅招不到徒弟,是一個現實問題。無論是國家立法還是政府扶持,都不可能強迫年輕人一輩子坐在繡花凳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説。

非遺傳承人通過不同的機緣接觸到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但對這些寶貝好在哪、為什麼好,卻未必都有深刻的認識。如何能提高傳承人文化判斷力?清華大學特意在課程中增加了工藝美術史論模塊,還帶他們去故宮、國博觀摩古代精品。看過“萬壽盛典展”中的清代緙絲、刺繡精品,不少學員在心裏埋下學習古人、趕超古人的念頭。

“政府和院校充其量只能起到引導和輔助作用,最終還得靠傳承人自己,靠傳承人之間形成共識、形成合力。”陳岸瑛説,當傳統工藝在市場上越來越活躍時,非遺傳承人群尤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反省能力,才能避免各種盲視和短視行為,以恰當方式對待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繼承並且發揚光大。

“現代設計的部分成果可以為我所用”

作為“高雅裝飾藝術”代表,廣彩瓷在18世紀備受歐洲人推崇。然而傳統廣彩藝術風格並不符合當今中國人審美,不少國人認為“花俏、太俗”。

手工藝類非遺是否可以介入現代設計思維?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産生新的市場需要?2016年5月,研培計劃“廣彩瓷燒制技藝”班在廣州美術學院開學。研究消費心理、研究顧客認知度的課程使學員們眼界大開。在設計策略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廣彩拖鞋、廣彩挂物架、廣彩香道、廣彩公共藝術的創意出現了,有學員的作品剛出爐就被人訂走。

廣彩瓷年長的傳承人也在思考變革:在保證特色的基礎上“減花、脫俗”,以詩詞入畫、以嶺南特色景觀入畫,把更富有人文內涵的元素融入廣彩之中……

“光談保護,不給出路,這樣的非遺路子太窄;關注應用,引導消費,現代設計的部分成果可以為我所用。”廣州美院非遺培訓負責人吳楊波説。

“我們的文化之根在何處,如何在現代世界獲得價值上的承認?”吳楊波説,研培計劃開放型的學術探討,使得學院的知識階層有機會參與非遺目的創新與提升,共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出謀劃策。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實習生 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