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怎麼修?修了啥?——聚焦全國各版語文教材修訂

2016-06-13 09:2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 近日,各地中小學入學報名工作陸續啟動,語文教材的修訂也再次受到關注。根據教育部今年4月公佈的《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義務教育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使用新編、修訂教材。

語文教材依據什麼修?怎麼修?修訂後語文課本更注重哪些內容?“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採訪。

修了啥?“增減換留”是修訂四大特點

記者梳理髮現,自2012年全國義務教育新課標啟用後,目前已有包括人教版、語文版、蘇教版在內的多版語文教材進行了修訂,增、減、換、留是新修訂課本的四個特點。

——增,國學內容普漲。據了解,今秋即將投入使用的語文出版社新課本中,大幅增加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比重。一至六年級相關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30%;七至九年級相關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40%,每冊安排兩個單元的古詩文。

一位參加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修訂討論的老師向記者介紹,今年有望啟用的修訂版中,曾經在五六年級語文教材才設置的課後練習“古今賢文”,有可能增加到每冊課本中。

——減,課文數量減少。語文出版社小學語文部負責人鄭偉鐘介紹,目前新修訂的教材課文數量減少了15%。蘇教版高中課本在原來的5個模塊、20個專題不變的前提下,篇目也從108篇調整為95篇。

——換,更新時代標簽。記者採訪了解到,新修訂語文版教材約更換了40%的課文,如中學課本裏將《洲際導彈自述》改為《網絡表情符號》,切合互聯網時代的學生生活。人教版教材最近一次修訂中,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亦有多篇被更換。

——留,傳承經典。此次修訂的各版本中,不乏傳承多年的老面孔。例如,體現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小英雄王二小》《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等課文得以保留,體現優秀品德與情操的《我能行》《月下槳聲》等也依舊保留。

記者了解到,此前有的語文書中存在常識性錯誤,部分插圖陳舊粗糙,一些編排缺乏梯度,甚至存在“教材不夠,教輔來湊”等問題。業內專家表示,此次修訂將一定程度上修復上述問題。

怎麼修?多審並行千人參與,小改動亦需大研究

業內人士指出,修訂語文教材時的增減換留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項極為耗時耗力的大工程,難度甚至超過編寫新的教材。

——做足提前量,修訂期長達三四年。人教版語文教材于2013年1月重啟修訂,然而早在2010年之前,出版社就已經分赴各地進行了多輪調研,收集建議。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總編輯辦公室主任史玉娜告訴記者,蘇教版語文教材雖是2013年初開始修訂的,但相關論證也早就開始。

據記者了解,多數版本語文教材從修訂立項到最終出版使用,少則三年,多則四五年。

——多選多審多讀。據業內人士介紹,語文教材的修訂要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徵求社會意見,擬定教材修訂方案,選文,編訂,統稿會,編寫組討論,修改定稿,審稿,審讀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顧之川表示,在審稿環節,各大出版社一般都按照責任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復審、主管社領導三審這樣的程序,有的還約請語言學、文學和語文教育學專家特約審稿。

據了解,有的出版社還會對教材部分篇目進行試教,如語文出版社教材中《我的發現》《一諾千金》等課文,均由語文特級教師進行試教,便於理解編寫理念和思路。

——動輒千余人參與。據介紹,語文教材的修訂動輒千人上陣,一些出版社都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所等機構。據語文出版社提供的統計數據,在該社此次語文教材修訂中,全國各地有100多位省市級教研員、2000多名一線教師參與了研討和審改,發放並回收調查表一千余份。蘇教版光是在選文階段,就有近200名專家參與,包括小學一線教師、特級教師、教研員、大學教授等。

與此同時,部分教育及文學名家也參與其中。曾榮獲“國際安徒生獎”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是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孫紹振、溫儒敏、倪文錦等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也時常參與教材修訂的座談、策劃。

依據啥?文質兼美是最高標準

專家表示,語文教材修訂並非信馬由韁。在具體操作中,各大出版社語文課本的修訂主要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史玉娜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每當新課標出爐,他們都會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新老對比研究,分析其中的新變化、新趨勢,應用到修訂工作中去。

一線師生的意見是修訂標準之一。鄭偉鐘告訴記者,他們從2008年起每年都給學校師生發放徵求意見表,以“你最喜歡的課文是什麼”“你最不喜歡的課文是什麼”等問題作為參考。

在修訂過程中,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一個重要原則,即老師好教、學生好學、教材好看。

山東省臨沂市語文老師胡小丹認為,修訂要堅持教材的本質——一種教育工具,需要對晦澀陳舊的課文進行淘汰更換,“這樣降低了教學難度,為師生減負,同時有助於學生知識庫的更新。”

人文性則要求教材注重引領學生思考人生、社會和自然,形成正確三觀。安徽省明光市逸夫小學語文教師何臘梅告訴記者,教材的歷次修訂都是傳統文化不斷加強、經典篇目次次傳承的過程。“從教材中學到的國學經典積澱成學生傳統文化的基礎,更形成了幾代人關於語文課本的共同記憶。”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本優秀語文教材的最高標準在於文質兼美。“作為一個載體,語文書承載的語言文字應該是典雅的,有示範作用的;承載的思想內容,應該是正能量,能立德樹人的。”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程麗華説。

這意味著,修訂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漫長的“求索”過程。“教材應是一個例子,而不是一個標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不同時代、不同學生決定了語文教材永遠存在多維多面,需要持續創新。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建議,在調整語文教材的同時,更要改革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消除應試思維,真正讓語文教育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記者 陳諾 孟含琪 袁軍寶 魏夢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實習生 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