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破解農村金融難題不能單純依靠市場

2016-06-20 07:3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以市場化為導向 以政策扶持為支撐
破解農村金融難題不能單純依靠市場

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金融助力格外重要。但在現實中,發展農村金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方面,由於缺乏抵押物以及信息不對稱,農戶往往難以達到金融機構的抵押貸款要求;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更願意將資金投入回報率高的産業和地區。基於這兩方面原因,一些人提出的以市場化為方向解決農村金融難題的觀點值得商榷。

歷史發展證明,純粹的市場邏輯並不能有效解決農村金融難題。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銀行的商業化改革中,各大銀行在利潤驅動下撤點離鄉、向城鎮收縮,加劇了農民貸款難問題。2006年以後,在新一輪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改革中,大量農村信用社在市場化導向下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這一改革雖然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了農村貸款、涉農貸款量,但這種高增長難以為繼。2009年後農村貸款增長率明顯下降,截至2015年9月末增長率僅為11.4%,低於同期我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15.4%的增長率。市場化改革是為了使農村金融更好地支持“三農”,但純粹的市場邏輯卻使農村金融機構無法有效服務“三農”,甚至成為農村地區的資金“抽水機”,造成資金持續外流。有鋻於此,我們應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政策扶持為支撐,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有效破解農村金融難題。

自下而上建設農村信用體系。當前,建設全國性信用體系尚需時日,各地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資源配置扭曲問題亟待解決。結合我國農村金融現狀,自下而上建設信用體系更為現實、快捷並能節省成本。原因在於:一是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在優質信用環境的激勵作用下,願意主導區域信用環境建設;二是地方機構掌握的信息更全面,在信用體系建設中能充分考慮本地優勢與特色,評級手段更靈活、評級結果更客觀,甚至能激發金融創新;三是隨著各地信用環境的完善,對各地信用數據庫進行整合和標準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國性信用體系,能極大節省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應鼓勵和倡導各地推進信用環境建設,讓越來越多的信用村取代金融機構“空白村”。

健全有利於金融下鄉的配套政策。實踐證明,缺乏政府的配套措施,金融難以下鄉。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和有利於金融下鄉的配套政策,政府應在法制建設、金融監管等方面發揮作用,在信用環境建設等重要環節承擔起提供公共産品的職責。應努力凈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強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合作,降低金融機構運營成本,吸引更多金融機構投身農村金融市場;合理推行財稅優惠政策,推動農村、農業保險事業發展,降低金融支農的成本和不穩定性。同時,金融機構也應大力支持優勢企業,配合政府發展規劃,在保證獨立性的前提下,通過政銀合作實現雙贏。

引導金融機構樹立服務“三農”的理念。金融機構在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之前,應全面考慮自身目標與農村金融市場特點,避免盲目進入;進入後應立足長遠,將自身發展與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政府在對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機構進行補貼的同時,應引導其堅定服務“三農”理念,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應進行一定的篩選,避免部分金融機構撤點離鄉對農村金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湘潭大學 譚燕芝、楊蕓、胡萬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