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穩步“踏上”發射塔,等待點火的那一剎——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轉運側記

2016-06-22 21:1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海南文昌6月22日電(李國利、張曉霞、曾濤、陳曦)清晨六點,文昌龍樓,這個海南島最東端的小鎮,迎來了屬於海南的第一縷曙光。

我國新建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內的垂直總裝測試大廳內,早已是一片忙碌。他們所有工作的中心,是矗立在大廳中央的那枚龐大而潔白的火箭。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

6月22日上午,中國航天中型運載火箭的新秀,經歷了從天津港到文昌的6天半海上漂泊,在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蟄伏”了1個月後,終於迎來了“踏上”發射塔架的日子。

文昌航天發射場擁有2座多射向運載火箭發射塔架,2009年9月開工建設,2014年11月基本建成,現已圓滿完成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兩枚新型運載火箭發射場合練,具備執行長征七號火箭首飛任務條件。

測試廠房內的溫度,相比前幾日更高了。文昌航天發射場零號指揮員王光義告訴記者,轉運前幾天,他們就逐步調高室內溫度,使其與室外溫度基本保持一致,防止箭體凝露。

8時許,隨著測試廠房的大門徐徐打開,大廳內一片光亮,長征七號終於沐浴在海南的陽光之下。

“出發!”任務發射場區總指揮張振中一聲令下,承載著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搭載載荷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臺開始啟動,在電機的驅動下緩緩地朝室外行駛。活動發射平臺四週,警戒人員牽著警戒線,隨著平臺一道向前移動。平日裏圍著火箭忙上忙下,見到火箭從廠房出來的那一剎,大家激動得歡呼起來。

火箭發射任務調度工作人員王璐和同事們一起,手持著國旗和實驗隊隊旗,不停地揮舞。雖然只是清晨,但日光灼人,王璐白皙的皮膚已被曬得通紅:“再曬再熱也值得,作為一名航天人,能見證我們新一代火箭長征七號駛向發射塔這一歷史時刻,我感到無比驕傲自豪。”

活動發射平臺的行駛速度並不快,在直道上不超過每分鐘30米。從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到發射塔架,平臺要駛過一段長2700米的鐵軌。這條寬20米的鐵軌,還有4個60度的彎道。

為節省佔地面積,最大程度保護熱帶原生椰林和濕地,發射場在設計之初,就決定將長征七號火箭和長征五號火箭共用一個轉運軌道。

不一會兒,平臺行駛至第一個彎道。要讓長26米、寬23米、重1800噸的“大傢伙”轉彎,可不是件易事。平臺開始減速,火箭頭部包裹著衛星,行走起來頭重腳輕,必須“小步”慢行,轉彎時速度不能超過每分鐘15米。

平臺操作手王少博緊盯著兩邊的輪子。在“單軌差速轉彎行走技術”中,控制好左右輪的速度差最為關鍵。大約20分鐘,平臺順利拐過第一個彎,緊接著又平穩從第二個彎道駛過,進入了筆直的共用軌道。

人群當中,有人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上百名身著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舉著紅旗,在行駛的平臺前合影留念。兩支來自火箭總體設計部門的隊伍,組成30多人的橫隊,慢步跟在長征七號身後。猶如送兒赴沙場,面對著這枚親手設計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他們滿臉自豪與激動。

轉運軌道旁的一灣水塘,倒映著藍天白雲之下的火箭。微風徐徐,水波盪漾,高聳矗立的火箭在水中搖曳。

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發射平臺上,除了長征七號火箭,還有一座臍帶塔。有了這座臍帶塔,火箭在廠房測試結束後,可以在電、液、氣均不斷開的情況下,直接轉運至發射塔架。這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採用的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三垂一遠”模式。

在加上了防風減壓設備之後,長征七號火箭可以抵抗八級風,同時還可以經受中雨以下的降水。但在轉運現場,依然有20多名氣象人員一直實時監測氣象情況,為火箭轉運保駕護航。

11時許,隨著王少博的一次性對中鎖定,活動發射平臺精準地停在了發射塔架——“±5毫米”,是最終的操作誤差,遠遠高於“±15毫米”的設計要求。這意味著,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垂直轉運圓滿成功。

人群裏,爆發出陣陣掌聲。掌聲經久不息,隨陣陣椰風飄向遠方,回蕩在發射場。

幾天后,長征七號將從這裡首飛沖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