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節約集約用地 切實保護耕地

2016-06-25 07:2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節約集約用地 切實保護耕地
——紀念第二十六個全國“土地日”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6月25日,第二十六個全國“土地日”帶著初夏美麗而熱烈的色彩如期而至。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我們以“節約集約用地,切實保護耕地”為宣傳主題,是對“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的集中闡釋,也詮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發展之策。

反思和調整人地關係,是紀念全國“土地日”的要義所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然而,我國人多地少、總體質量不高、供需矛盾突出的土地國情沒有變,土地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總體態勢沒有變。

“十三五”開局,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成為共識,“節約集約用地,切實保護耕地”也將以此為統領,堅持和完善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節約用地制度,探索以用地方式根本轉變推動發展方式全面轉型。

著力創新國土資源制度機制,健全節約集約用地與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加強土地利用全程監管,以“創新”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一方面,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創新土地規劃管控和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與強度雙控措施。按照“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的要求,構建土地資源總量控制和節約利用制度。另一方面,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注重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管護。健全耕地保護補償制度,構建獎懲分明的激勵與問責機制,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倒逼新增建設不佔或少佔耕地。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全面推進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加快推進損毀土地復墾利用,探索耕地休耕輪作制度。

著力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優化土地開發利用結構,以“協調”打造均衡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格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底盤,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建設用地總量強度“雙控”和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三線”為基本約束,推廣“多規合一”試點,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同時,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合理確定規劃用地規模、佈局、結構和時序,確保規劃控制和計劃管理協調統一,嚴格按規劃計劃落實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挂鉤機制,促進城鄉統籌、區域統籌、陸海統籌的協調發展。

著力完善管理政策體系,全面落實節約優先、集約利用、循環發展的資源觀,重點盤活城鄉存量建設用地,以“綠色”開闢土地資源永續利用新途徑。立足土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完善與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與人口城鎮化相匹配、與節約集約相協調的土地政策體系。明確閒置土地認定標準和程序,激勵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工礦廢棄地復墾,穩妥推進低丘緩坡等未利用土地綜合開發,加快盤活各類閒置土地。有序拓展建設發展空間,推進土地多功能立體開發和複合利用並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範。堅持“注重內涵”的用地模式,繼續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創建活動邁向縱深。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並實行嚴格管理、特殊保護,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生態不退化。

著力搭建土地資源利用理念、管理經驗、關鍵技術和科研人才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以“開放”拓展土地資源合作發展新空間。國外一些國家在規劃體系建設、調查評價、資源配置、節約集約、監測與保護等領域積累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要加強這些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重點突破土地生態化整治與耕地質量提升技術、低效用地再開發技術,以及智慧調查監測與國土資源大數據、“國土資源雲”技術。同時,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借鑒推廣國外有效的節地技術和耕保模式,健全節約集約用地控制標準體系,完善節約集約考評體系以及評價更新制度,推行生態型土地整治,強化耕地的生産、生活和生態功能建設。

著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土地管理新格局,以“共享”實現節約集約用地與切實保護耕地新成效。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要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及其經濟激勵機制,切實調動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組織乃至群眾個體齊抓共管的積極性。同時,暢通土地管理的公眾參與渠道,構建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的社會公眾參與機制。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民個體在耕地保護和土地整治中的主體作用。此外,借助社會輿論監督、基層組織協管以及群眾監督的作用,強化土地督察與執法巡查,編織人人參與的社會監管網絡,及時遏制浪費土地、濫佔耕地行為。

我們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每一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進而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有效地保護耕地,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的資源基礎。(毛志紅)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