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6類7項新型載荷 均為首次發射驗證

2016-06-26 20:0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6類7項新型載荷 均為首次發射驗證
——新華社記者獨家採訪長征七號載荷組合體行政負責人唐亞剛

新華社海南文昌6月26日電(記者 李國利、曾濤、陳曦、梅常偉)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載荷組合體由遠征1A上面級、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2個天鴿飛行器、在軌加注實驗裝置和翱翔之星等6類7項載荷組成。這些載荷均為首次發射,將由遠征1A作為演示平臺,開展19項科學驗證。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七號載荷組合體行政負責人唐亞剛2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對各類載荷進行了詳細介紹。

這6類載荷,是從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向全國徵集到的30多項載荷中優化組合選取的。徵集工作從2013年底開始進行,選取的原則有:一是技術要與和平利用空間、載人航天密切相關;二是技術具備前瞻性和創新性;三是各類載荷組合後能模擬貨運飛船的質量、尺寸等要素。

遠征一號甲太空擺渡車

遠征1A太空擺渡車是在遠征一號的基礎上繼承研製的,突破了泵壓式發動機在軌多次起動技術。唐亞剛介紹,現有的衛星都採用擠壓式起動技術,推力相對較小,變軌入軌時間比較長。這次發射的遠征1A太空擺渡車採用了泵壓式起動技術後,推力為衛星變軌發動機的10余倍,能夠加速飛行器的入軌,快速把飛行器送到預定軌道。

遠征一號的發動機只能起動2次,而遠征1A的發動機可以起動20次,這也就意味著“升級版”的太空擺渡車可以把更多的“乘客”送到不同的地點,變軌能力大大地增強了。

長時間高精度在軌導航控制技術也是遠征1A這次要驗證的關鍵技術之一。唐亞剛介紹,現有衛星和飛船基本都是靠地面上行指令控制飛行,而長征一號甲此次完全靠預先設定的程序自主飛行。其採用的多約束高精度再入預測制導技術、正推力矢量制導技術等在國內飛行器上均是首次運用。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主要任務是通過配置氣動測量傳感器,測量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的返回艙表面壓力、溫度和熱流等數據,獲取返回艙氣動特性參數,突破並驗證未來載人飛船返回艙的新氣動外形設計,是對未來載人飛船關鍵技術進行在軌演示驗證的一次飛行試驗。

唐亞剛説,今後的返回艙將載人更多,在軌飛行時間會更長。同時,通過對可拆卸防熱結構設計、新型輕量化金屬材料製造等關鍵技術驗證,對結構可重復使用設計和設備可重復使用技術進行研究。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飛行任務是未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飛行試驗規劃的第一步,將開啟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研製工程的序幕。

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

中國是關於空間碎片控制等《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之國際責任公約》的簽署國。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承諾控制和減少空間碎片,為了履行這一義務和責任,我國不停地在嘗試突破空間碎片清理技術。

唐亞剛介紹,為了驗證空間碎片清理的技術,遨龍一號飛行器上裝載了一台機械臂,將模擬在太空抓取廢棄衛星和一些其它大碎片,並帶到大氣層進行燒燬。遨龍一號的應用,將會減少空間碎片,節省太空軌道資源。

天鴿飛行器

天鴿飛行器的主要作用是驗證空間組網通信技術。此次發射的2個天鴿飛行器將組網進行相互通信。

唐亞剛説,下一步,可以發射更多的天鴿飛行器,進行局域組網,相互之間通信或與地面進行通信,可以作為發生災害等情況的應急通信手段。

在軌加注實驗裝置

在軌加注實驗裝置主要是驗證我國的太空加油技術。唐亞剛説,衛星、飛船等飛行器的壽命主要由推進劑決定,如果飛行器的推進劑消耗完畢,可以通過空間“加油機”為飛行器重新補充燃料,延長其壽命。

此次發射,主要是為了驗證對接機構的密封性研究、在空間失重環境下推進劑傳輸的特性等方面。雖然在軌加注實驗裝置不是首次發射,但是此次載荷運用了很多新技術和器件,譬如新的板式貯箱,其對推進劑蓄留和管理的能力也將得到驗證。

翱翔之星

翱翔之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主持研製的立方星。此次發射主要驗證偏振光導航技術。唐亞剛介紹,太陽光照射在不同厚度的大氣上,産生的偏振光頻譜特性不一樣。這次發射,將對這些特性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唐亞剛介紹説,此次發射翱翔之星是國際範圍內首次進行偏振光導航技術的驗證,技術成熟後,將作為飛行器導航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