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稿:順應全球化的歷史新邏輯——中國力量增益全球經濟治理

2016-06-26 20:2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劉麗娜 許嘉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首屆年度會議本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發佈的消息顯示,正式成立半年來,亞投行在機構建設、人才招聘、項目準備等方面都取得顯著進展,首批項目已由董事會批准,又有數量可觀的一批國家積極申請加入,亞投行正朝著精簡、廉潔、綠色的目標穩步邁進。

從全球經濟治理角度,亞投行首屆年會又可在歷史大事記中載入一筆。挑戰在變,範式在變,因為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正在呈現新的邏輯。在世界經濟迷霧重重、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順勢而為、推動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有著更加迫切的現實意義。

新挑戰:認清“形”與“勢”

綜合學界研究,新一輪全球化下的全球經濟治理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認清形勢、找準問題是為首要之義。

自美國學者詹姆斯·羅西瑙在上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全球治理,這一認知全球化事務的新詞逐步進入思想界和決策層視野。全球經濟治理則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才真正受到廣泛關注。直到目前,對全球經濟治理的概念與範疇仍有不同理解。

拋開分歧,一個共識在於,與傳統國際政治強調具體利益競爭不同,“治理”更強調的是提供公共産品。為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國際形勢。簡要概括,當前國際形勢的最大之“形”是多極化,最大之“勢”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崛起。

國際金融危機走過8年,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金融失序、債務壓頂、增長乏力、發展失衡侵蝕著世界經濟之基,各方渴望找出應對之劍,獲得金融穩定、貿易繁榮、健康強勁的可持續增長,以及平衡發展。而近年來重要性日益彰顯的應對氣候變化則既是環境和政治問題,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全球經濟治理議題。

在短時間內涌現出來的大量新挑戰,使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性超過以往。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所言,“互聯和國際主義”這兩大主題從未像今天這麼重要。

相應的,全球經濟治理要適應新一輪全球化的世界,提供世界經濟亟須的全球公共産品,主動適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新範式:連通“舊”與“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當前全球治理處於新舊範式的更替階段。從問題到主體、再到機制,都面臨歷史的嬗變。

眾所週知,與全球經濟相關的舊範式是二戰後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創設于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是舊範式的三大核心支柱。重建和平、恢復發展,營造以美國經濟為核心的全球經濟秩序是其核心訴求和初衷。

毋庸諱言,以美國主導的舊範式曾有效維護過世界經濟的穩定,儘管不乏波瀾。70餘年中,世界增添了大量國際多邊金融開發機構和貿易安排,舊的範式也在演進。直到今天,這一范式的核心機構仍都在發揮重要作用。

但近年來的全球經濟現實表明,舊範式本身已越來越無法應對當前全球經濟的新挑戰,世界需要新的力量、新的機制、新的補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過去幾年裏,全球經濟重心轉移到了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這些國家佔世界總人口的85%,全球GDP的約60%。危機爆發以來,這些國家成為全球活力的來源,貢獻了全球增長的80%。

適應上述新現實,新的全球經濟治理的主體必須提供世界所需的新公共産品。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榮休所長伯格斯滕説,舊的主導力量通常不會主動讓渡權力作出改變,新的範式更多要靠新的力量去爭取。

幾年來的實踐已證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已經承擔起這一歷史責任。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一帶一路”、亞太自由貿易區……一系列極具創新精神的新理念、新構想、新機制,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已經進入全球經濟治理的最新語匯。下半年將在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更是讓世界對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充滿期待。

除了金融、貿易、增長、發展、氣候變化等實體全球經濟問題,從新的經濟全球化邏輯視角看,前所未有的跨國溢出與溢回效應導致“信心”這一非實體公共産品也至關重要。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信心提供者,中國連續多年在塑造世界經濟信心方面起到“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

“我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這樣説。

新共贏:升級“合”與“作”

歌德有言:“知並不夠,我們還須行動;思並不夠,我們還須實幹。”

在破壞性力量和發展機遇並存的世界,全球經濟治理的各個主體若想取得共贏,需要新的合力與務實工作。如果説前幾年是全球經濟治理新範式演化的理念期,2016年則是這些理念機制的早期收穫期。

不少令人振奮的成果已經出現。總部設在上海的金磚銀行不久前宣佈總額8.11億美元的首批貸款項目,用於支持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多個綠色能源項目。今年初才正式宣告成立的亞投行已經批准了4個投資項目,除了一個項目是獨立融資以外,其餘3個是與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原有國際開發機構合作融資。

這些項目對新型國際開發融資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同時以實際行動打消了對亞投行挑戰原有國際金融機構的疑慮。

氣候變化方面,4月22日在紐約簽署的《巴黎協定》背後,人們看到美國與中國兩個經濟規模最大、最具系統性影響國家的握手。

新的全球經濟治理更加注重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其中基礎設施尤為凸顯。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目前全世界仍有約12億人缺電,24億人沒有足夠的衛生服務。全球每年基礎設施投資缺口達1.5萬億美元,而所有多邊投資銀行只能提供10%的資金。新的國際開發資金涌入基礎設施領域,“中國找對了抓手”,國際評論家這樣説。

中國“十三五”規劃專設一章討論“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這充分説明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中國的全球責任感已經不同以往。尤其是,中國對全球經濟治理的理想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上。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根據古絲綢之路留下的寶貴啟示,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夢想,為世界提供的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3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發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長。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以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得到沿線國家廣泛認同。

“中國在實現經濟轉型與推進全球化之間嫻熟地保持了微妙平衡,全世界都將關注中國並從中汲取經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説,相信今後“中國能夠善用其領導力,為自己也為全世界設立正確的‘標準’。”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