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記抗擊“6·23特大風雹災害”事故中的消防指揮長陸軍

2016-06-28 21:3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京6月28日電(記者 趙久龍 張展鵬)加入公安消防部隊29年來,他參加了“3·29液氯泄漏事故”、“2·4南京鼎山化工爆炸事故”和“7·26鹽城陳家港南方化工廠爆炸事故”處置……23日至27日,他再次擔任前沿指揮長參與江蘇鹽城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事故救援,在最危險的地方又打了一場硬仗。

他就是江蘇省公安消防部隊優秀共産黨員、省消防總隊培訓基地主任陸軍。“沒有陸軍不敢接的軍令狀,越是危急關頭,越能讓他燃起強烈的責任感與緊迫感。”江蘇省消防總隊總隊長週詳説。

爭分奪秒將消防車用作指揮部

23日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龍卷風,夾雜著雷雨、冰雹,突襲鹽城阜寧、射陽等地。國家氣象中心判定此次龍卷風等級為EF4級,風力最高級17級,估算風速達73米/秒。這是江蘇百年一遇的破壞力最大的一次風災。

“我差點以為自己又回到了汶川。”參加過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的江蘇省消防總隊培訓基地學員隊隊長周強依然記得,第一時間趕到阜寧災害現場時所看到的場景。“龍卷風席捲之處,大片村莊被夷為平地,房屋垮塌,鋼架扭曲變形,碗口粗的大樹被攔腰折斷……”

災情刻不容緩,江蘇消防總隊迅速部署,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迅速調集各地公安消防部隊馳援災區。

23日16時40分,陸軍即接到總隊的指示——立即帶隊趕赴阜寧,先行部署作戰。

南京至阜寧大約300公里,一般情況下,駕車到達最快也要近3個小時。然而,災情已是刻不容緩,被困群眾等不起這3個小時。作戰部署必須立即開始,於是車裏的後排座成了陸軍的臨時指揮所。

“一定要就近部署、就近達到、就近救援。”在路上,陸軍就通過電話了解到,阜寧縣陳良、碩集兩鎮是重災區,有大量群眾被困;光伏企業阿斯特協鑫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內庫存數萬升高危化學品亟待輸轉;阜寧周邊多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需要疏散群眾。

經與上級部門協商,“由近及遠,梯次推進;優先人員密集場所,搜救埋壓群眾;劃分戰區,進村入戶,層層過篩”的階段式救援方案被傳達至每一名參戰官兵,為最大限度搶救生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方案傳達4個小時後,陸軍帶領救援人員挺進陳良、碩集兩座通信“孤島”;29小時實現救援力量7鎮22村全覆蓋;48小時,參戰官兵共營救被困人員94人,疏散受傷群眾1100余人,發現遇難者遺體68具。

危化處置精準施策科學救援

深入到最危險的地方,需要最勇敢的人。確保最危險的地方不發生危險,需要精準施策科學救援。

“那裏面,平常就有股怪味兒。”一般情況下,阜寧當地村民路過光伏企業阿特斯,都會繞道走。就是這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卻是陸軍落腳的第一站,也是他在災區連續吃住4天的前沿指揮部。

阿特斯是阜寧縣受災最嚴重的企業,近4萬平方米的廠房發生坍塌,廠區內幾乎沒有一處完好的建築。更為糟糕的是,企業生産的電池板、電池片需要的化工原料,絕大多數都是具有燃爆、劇毒、強腐性的高危化學品。

“整個災區沒有比阿特斯更危險的地方,也沒有比阿特斯更讓我們救援人員擔心的地方了。”江蘇省消防總隊司令部戰訓處處長陳志昂説。

23日19時40分,陸軍帶領現場指揮部人員深入廠區勘察現場情況。廠區大道一片狼藉,大塊大塊的彩鋼板被狂風卷成了“麻花”,或豎或倒攔在勘察路線上,每一道“麻花邊”都是隨時可以割裂戰鬥服的利刃。漆黑中,陸軍小心翼翼地前進,一邊摸索一邊記錄下危化品的存放位置及存量,和需要打通的通道路線。

“值得慶倖的是,除了硅烷工作站,大部分危化品輕微受損,只要處置、監護、轉運得當,就能有效避免發生次生災害。”總隊長週詳告訴記者。

但是,這裡有遇空氣自燃甚至爆炸的硅烷,有遇水反應、爆炸且劇毒強酸的三氯氧磷,有遇空氣遇水爆燃、處置難度極大的三甲基鋁,還有大量的氨氣、氧化亞氮、液氧、硝酸、鹽酸、硫酸、氫氟酸、氫氧化鉀等十余種危化品,若處置稍有不當,便會造成更大險情和次生災害。

“搞了十多年滅火,這麼複雜的現場還是第一次見。”鹽城市消防支隊參謀長唐軍回憶説。

對陸軍來説,詳盡細緻的偵查工作和對危化品性質的深入了解,奠定了監護轉運工作成功的基礎。

在與現場總指揮週詳以及安監、環保、廠家技術人員討論處置方案時,陸軍提出了科學、專業的意見。最終採用“放空引燃、拆解分離、不間斷吹送氮氣”三步走的方法,歷經7小時成功將最難處置的6個硅烷儲罐、750公斤硅烷安全移除轉運。

潛心鑽研刻苦學習未戰先勝

陸軍從不打無準備之仗。

在陸軍的辦公桌上和床頭各有一本《危險化學品查詢手冊》。無論到哪個崗位,這本手冊他從未離手,時不時就要拿出來翻閱一下,還要與戰友們分享下學習心得。

在阿斯特廠區處置三甲基鋁時,由於三甲基鋁性質極其活潑,接觸空氣即燃燒,不能用水、泡沫撲救,只能用乾粉、幹砂、蛭石等控制燃燒,現場處置面臨極大的風險和挑戰。現場的德國處置專家建議採取“反向吹掃、關閥移除”的方法,將管道內殘存的氣態三甲基鋁利用惰性氣體反向吹掃至連接管道的儲氣瓶內,然後關閉2個瓶頭閥並移除轉運。

經與現場總指揮週詳和化工技術專家商討評估,陸軍認為德國專家的處置方法操作難度大且存在一定風險,隨即帶領現場指揮部人員重新制定處置方案,科學制定了“外接管線、引流吸附、控制燃燒、氮氣吹掃、全程監護”的戰術措施。

處置期間,陸軍一直堅持在距離燃燒區域僅3至4米的現場指揮,全程監測燃燒態勢、實時掌控處置進度,防止發生突發險情。直到26日晚19時50分,目睹確認三甲基鋁這顆“定時炸彈”被安全處置完畢,他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記者採訪獲悉,陸軍是一名從基層中隊逐步成長起來,在消防戰訓崗位上摸爬滾打了29年的專家型人才。多年的基層經歷,他始終堅持靠前指揮,與一線指戰員共進退,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陸軍參與了各類滅火救援戰鬥1000余起,其中化工類火災及救援戰鬥近百起,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