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網絡支付新規7月1日"上線" 實名制推進難在哪?

2016-06-29 16:5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 吳雨)當前,微信紅包、掃碼支付、手機轉賬等網絡支付已成為百姓日常消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人民銀行去年12月28日發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將於7月1日起正式實施。按照新規則要求,實名制能否順利落地成為公眾及業內普遍關心的問題。

機構推進實名制各施其招,消費者為何猶疑不前?

最近幾個月,北京市民王先生和他周圍的朋友陸續收到支付寶發來的實名信息補錄的消息通知。自3月21日開始,支付寶已陸續向客戶發出公告和短信,邀請客戶補全身份信息。與此同時,QQ錢包為完成實名信息補錄工作,甚至發出實名獎勵紅包,利用“紅包”這一社交工具,引導用戶補錄。

“我知道實名制有好處,但現在信息洩露問題也很嚴重,補錄個人信息讓我不太放心。”王先生對實名製表示了擔憂。

像王先生這樣擔憂的不在少數。有專家認為,現有的網絡支付環境的確存在較大風險,易滋生欺詐、洗錢、盜刷等風險。為儘量避免風險,網絡支付實名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秘書長蔡洪波強調,堅守支付賬戶實名制,與買車要上車牌、住酒店要出示身份證是一個道理,可實現信息可追溯、責任可追查,這是社會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正基於此,管理辦法加強了實名制要求,並對個人賬戶實行分類管理,驗證渠道不足5個的賬戶不能投資理財、交易額度只有10萬元。

之後,不少支付機構積極對接公安、教育、財稅、銀行、鐵路等掌握大量用戶信息的部門,極力推進實名制工作。

“在選擇實名認證渠道方面,權威性至關重要。”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副總經理鄭浩劍介紹,目前騰訊財付通正努力將認證渠道進一步擴大到十幾個。

實名制落實形勢嚴峻,推進難點在哪?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實名認證支付賬戶為13.46億,同比上升8個百分點,剛過支付賬戶總量的一半,實名制落實形勢嚴峻。

據介紹,目前市場上擁有網絡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有117家,像支付寶、財付通等機構實名制推進速度較快,甚至有的機構實名制已達到95%,而更多規模較小支付機構的推進情況卻不樂觀。

網絡支付實名制是一個有利市場健康發展、有利百姓消費和支付安全的好事,為什麼推進慢,難點在哪?

難點一:網絡支付賬戶實名制驗證牽涉機構較多,機構之間的溝通也差強人意。“外部驗證的渠道比較豐富,主要難在支付機構後臺交叉驗證的支持上。”蔡洪波説。

難點二:移動支付發展迅猛,電信運營商對手機號碼、SIM卡發放尚未完全實現嚴格的實名審核。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王素珍表示,這也為實名制推進、交易風險識別留下隱患。

難點三:有央行人士告訴記者,一些規模較小的網絡支付機構在技術風控領域的投入嚴重不足,系統存在漏洞,可能會給實名制後的消費者資産帶來安全隱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介紹,在推進實名認證的過程中,提升技術水平和拓展驗證渠道等費用,對於小型支付機構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成本開支。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有近200家網上商城或支付平臺被暴存在安全漏洞,導致數據庫信息被竊取。其中,多家網站洩露的用戶信息達到數百萬條,最多的甚至達到上千萬條。

難點四:許多消費者對實名制的重要意義認知不足。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所長、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表示,實名制對於一些習慣於非實名的消費者需要有個適應過程。

欠賬太多難一蹴而就,實名制尚需多方努力

由於之前網絡支付實名制欠賬太多,落實起來很難一蹴而就,因此,還需多方努力方可讓新規“圓滿”。

目前,市場上有牌照的117家支付機構中,規模列前十的佔據了市場份額的80%以上。由於支付機構實力相差懸殊,專家認為監管不能“一刀切”。

蔡洪波表示,在嚴守風險底線的前提下,應充分發揮賬戶分類管理的作用,引導機構根據自身能力開展業務。給予支付機構中的“好孩子”更充分的信任,對實力不足的機構限制其業務種類和額度,讓“好孩子”不吃虧。

管理辦法在半年的徵求意見期間,社會各界提出不少意見和建議。根據意見和建議,網絡支付管理辦法較之前做了一些調整,如引入新的分類管理和正向激勵的思路和舉措,對實名制達到95%的A類機構和實名制達到90%的B類機構送上“大禮包”,以及提供更為靈活的創新空間等。

實名制的落實是長期工作,需要相關部門相互配合。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實名制等支付新規的落地,需要公安、司法、工商等相關部門加大合作,將手中的權威信息轉化為大數據。

其實除了實名制,網絡支付新規的落地還面臨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專家認為,要從源頭上防範風險,必須加強對信息盜用及買賣、釣魚欺詐、木馬病毒製作買賣等黑色産業鏈的打擊力度。

不過,網絡支付新規只是一個規範性文件,處罰層級較低。據介紹,新規對違規罰款最多不超過3萬元。“除了網絡支付新規,一些情節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還可以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法進行處罰,這種裁量權就比較大,最高或達到上千萬元的罰款。”一名支付機構人士告訴記者。

業內專家表示,需要通過立法加大對洩露用戶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否則不僅遏制不住亂象,還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