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轉動機制創新金鑰匙 上海市科創中心建設發力提速

2016-07-07 09:04 來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沒有比“數説”更能讓人清晰感受一座城市科技創新的脈動——

2015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925億元,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3.7%,其中64.5%是企業研發投入;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在全市生産總值中佔比達15%;這一年,滬上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家,發明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分別達到4.7萬件和1.8萬件,比上年增長20%和51.5%;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9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6倍……

去年5月,上海出臺《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明確“兩步走”總體目標和22條重要任務舉措。

一年來,上海舉全市之力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形成9個配套文件,建立“2+X”工作推進機制,推進實施了一批重大改革舉措和建設任務,初步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機制創新是一把金鑰匙,隨著它的轉動,創新要素加快匯聚,創新創業人才雲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完善優化,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速向前。

改革試點,大珠小珠落玉盤

精確瞄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近一年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發力提速:

創新投入增長較快,近千億元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帶動全要素生産率提高,2015年全員勞動生産率達到18.5萬元/人,居全國前列;

創新資源集聚加快,兩院院士總量達到172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增至44家,外資研發中心達401家,數量居全國第一;

科研成果從“紙”變“錢”、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速度也更快,全年各類技術交易合同金額達到708億元,比上年增6%;

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張江高科技園區、紫竹、楊浦、漕河涇、嘉定、臨港,一批重點區域各憑區位和稟賦錯位發展、百花齊放。

速度源自動能的爆發。而這動能,正來自於改革,來自創新型體制機制。

隨著國務院發文將上海定位為首個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各項先行先試向縱深推進,“大珠小珠落玉盤”,一系列國家重大創新改革試點在上海落地。

今年4月,銀監會、科技部、人民銀行共同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支持部分銀行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全國僅有的10家試點中,上海有上海銀行、華瑞銀行、浦發矽谷銀行三家入選,數量為五個試點地區中最多。

這是件了不起的事。突破現有的限制,允許銀行設立投資功能子公司,為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科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取得“股權投資”的收益來彌補母行對科創企業的“信貸投放”的風險,解決了長期以來銀行因為科創企業信貸風險與收益不對稱而不敢投放信貸的矛盾,將顯著擴大金融服務科創的覆蓋面。上海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總經理朱會衝表示,上海銀行爭取在未來5年內,通過投貸聯動業務,支持培育500家高成長性科創企業,其中100家企業在中小板、新三板、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等資本市場掛牌上市。

其他的改革試點,也同樣用市場邏輯思考,從理順矛盾突破,以經濟杠桿撬動。

加快實施股權獎勵遞延納稅政策試點,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給予個人的股權獎勵,遞延至取得股權分紅或轉讓股權時納稅,使這些創新創業人員的切身利益與企業長期績效密切捆綁;啟動研究上海科研院所創新聯盟建設方案,借鑒德國、日本相關成功經驗做法,探索建立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非營利性新型産業技術研發組織;另外,在天使投資稅收支持政策、外資創業項目投資、股權投資機構投資項目管理等方面探索新模式。

放管到位,輕舟可過萬重山

于無聲處聽驚雷。政府管理自身的改革,亦是最有力度、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一年來,上海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堅定不移破解難題、改革攻堅,一項一項抓落實、抓推進。隨著審批、監管等方面模式創新、“鬆綁放權”,企業創新創業活動的便利性提高,市場主體的活力得以激發,輕舟可過萬重山。

2015年以來,重點圍繞投資、創新創業、生産經營、高技術服務等領域,分5批累計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等事項368項,企業創新障礙進一步掃除。

選擇仿製藥生物等效性試驗審批等116項行政審批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今年4月1日起在浦東新區啟動試點以來,業務受理量約8000余件,其中僅告知承諾即超過1300件,明顯方便了企業辦證。同時,圍繞104個行業、領域、市場,制訂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相關制度。

對於“互聯網+”等新興産業監管模式改進,制訂《上海市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提出21個專項工程,優化“互聯網+”、“四新”經濟等市場主體的準入條件,促進産業跨界融合發展。

優化工商登記管理辦法,制訂《公司股東及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原則上不再對企業登記實施實質性審查。實施信用全過程管理,在質監、工商、食藥監、浦東新區等重點行業和區域開展試點工作。

握著權柄和圖章的審批之手鬆開,而攥著財政資金“撒胡椒面”的手,也要輕輕收起,改換一種更有效的方式。

財政資金管理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市級財政科技投入聯動管理機制初步建立,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融合力度進一步加強。上海將19項財政科技專項優化整合為基礎前沿類、科技創新支撐類、技術創新引導類、科技人才與環境類等4類,並研究設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希望通過兩年時間,基本解決財政科技投入存在的分散、重復等問題。

今年6月,上海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成立,這也是財政政策支持方式的一個重大創新。通過政策擔保引導和風險分擔,既把過去在各政府部門分散、交叉的各種財政資金集中起來,又可提高銀行風險容忍度,更好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首批獲得擔保基金支持的企業之一,上海至正道化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開發光纖光纜、電機裝備的實體性科技企業,負責人表示,通過擔保基金貸到的這筆資金將會投入企業的科研創新項目中。

此外,上海修訂完善上海市科研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進一步下放了預算調整權限,科研單位經費自主權有所加強。

對接市場,創新主體獲動力

上海理工大學將太赫茲科研成果作價入股成立公司,並將72%股權授予研發團隊。這個典型例子,印證了在上海,市場化的創新機制,是如何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動科研成果産業化,由“紙”變“錢”。

成果轉化,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關鍵,成果轉化不了,就難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而機制創新凸顯市場化導向,正是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熱情、推動成果加快轉化的動力鑰匙。

近一年來,上海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進一步完善。加大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下放力度。對科技成果市場化定價機制和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作了明確規定,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加快構建高校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以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初步取得一批成功案例。促進技術類無形資産交易,建立市場化的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産可協議轉讓制度。

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也進一步深化。分類改革路徑加快規劃,根據科研院所職能定位、特點、收支等,對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院所,完善財政投入為主、引導社會參與的支持機制,並建立健全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擴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權和科研課題選擇權,探索體現科研人員勞動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加快轉制科研院所改革和發展,建立健全政府穩定資助、競爭性項目經費、對外技術服務收益等多元投入發展模式。

更令創新主體熱情高漲的是,鼓勵企業創新投入的制度環境也在不斷優化。普惠性財稅政策的激勵效應明顯發揮,帶動了企業主體對創新投入的熱情。繼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2015年落實上年度加計扣除額335億元,同比增長15%;受惠企業5852家,比上年增長20%。2015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089家,技術先進型企業18家,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企業已分別達到6071家和253家,落實高企、技先減免稅金合計112.88億元。去年5月至今年4月,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525項,涉及單位438家。2015年落實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財政專項資金70038萬元。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