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紅土地蝶變展翅飛——聚焦贛南振興發展4年新變

2016-07-08 10:4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昌7月8日電(記者 李興文 高皓亮)7月的贛南,山清水秀,草木蔥蘢。

一幢幢客家新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戶戶貧困戶脫貧走上致富路,一座座廠房在園區拔地而起……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4年來,贛南這片被革命先輩鮮血浸染過的紅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張老照片見證農房新面貌

今夏多雨,67歲的胡世瑞時常想起雨夜從倒下的屋子中扒土救人的難忘場景。從那棟破舊的土坯房搬進新居已經兩年,但土坯房留給老人的記憶,也許這輩子都難以抹去。

走進興國縣埠頭鄉銘恩新村,一幢幢青色坡頂、白色磚墻的三層聯排新房錯落有致。走進胡世瑞的家,寬敞明亮的客廳墻壁上挂著幾幅照片。“這就是我以前住的房子。”照片上,是一棟墻體開裂、破敗不堪,曾經在贛南大地隨處可見的農村土坯房。

1983年,老房子被雨水泡倒,胡世瑞擇址新建。兩年後,一個雨夜房屋再度倒塌。“土坯房最怕雨,夜裏下雨,一面墻直接倒下來,小女兒被埋,就一個腦袋露在外面。”所幸搶救及時,女兒無礙。但是2010年、2011年房屋兩次倒塌。

2011年底,贛州市摸底發現,有69.52萬餘戶農民居住在像胡世瑞家那樣的危舊土坯房中,約佔全市農戶數的40%。

《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大以土坯房為主的農村危舊房改造力度,優先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土坯房改造中,贛州實行“政府扶助+農民自助”的方式,讓危舊土坯房拆得掉、新房建得起。

安居才能樂業。4年過去,贛州市69.52萬餘戶、近300萬農民告別了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

一輛電動車跑出扶貧新作為

從“三送”幹部到第一書記,近年來于都縣政府辦幹部丁良躍進村入戶,電動車換了3次電瓶,跑了上萬公里。

打造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這是《若干意見》對贛南老區的戰略定位之一。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9萬餘名扶貧隊員紮根贛南大地,織起一張探窮因、斬窮根的扶貧網。

一次次進村入戶、來回顛簸,丁良躍找到了信心和答案:“跑的次數多了,走得近了,自然就對路了。”

2014年初春,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首批39名年輕幹部到贛州各縣(市、區)開展為期兩年的挂職幫扶。從此,贛南老區振興發展多了一支特殊的“國家隊”。2016年第一批期滿,第二批接力。這一約定,直至2020年。

山溝溝裏“挖黃金”,選好産業斬窮根。一棵棵臍橙,帶動70余萬人脫貧致富;一株株油茶,讓全市13.5萬名貧困人口每人年均增收800多元……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一人一畝油茶、一人一畝臍橙、一戶一畝蔬菜、一戶一畝茶葉、一戶一個雞棚、一戶一人進園務工”的“六個一”産業精準扶貧大戰正如火如荼。

累計脫貧145萬人,貧困人口減少三分之二,貧困發生率下降20.6個百分點,這是贛南“十二五”期間交出的扶貧攻堅答卷。贛州市市長冷新生説:“《若干意見》實施的4年,是贛州扶貧成效最大、減貧進程最快的時期。”

一份工業藍圖描繪老區新願景

贛州龍南縣江西中科銓通稀土陶瓷公司展廳內,金鹵燈光璀璨奪目。創立僅1年,這家公司已發展成國內技術領先的金鹵燈陶瓷管的製造商。針對發展潛力大的企業,龍南縣建立“全方位管理、保姆式服務”的保障體系,集中優勢資源,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實現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在2015年基礎上翻一番。”2015年9月,贛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工業工作會上發出了主攻工業的動員令。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説,贛州發展短板在工業,主攻工業是加快老區發展的不二選擇,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尤其要橫下一條心抓好工業,否則穩增長、促發展就沒有支撐,贛州經濟社會發展就缺乏內生動力。

用扶貧攻堅的態度和決心幫扶企業。去年9月,贛州設立100億元的工業發展基金;今年5月,贛州市大規模啟動領導挂點聯絡園區和企業活動,48位市領導每人挂點聯絡1個園區,縣級領導聯絡本轄區園區企業,幫助企業渡過經濟下行的難關。

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集熱線受理、臺賬管理以及精準幫扶企業的手機APP上線,預計每年可為企業減負44.87億元。

依託稀土、鎢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中國稀金谷”;致力於打造“贛粵高鐵”沿線電子信息産業帶;緊貼國家産業導向,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在紅土地上異軍突起……

今年以來,贛州市總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249個,比2015年同期增加111個,增長80.4%。

贛南,這片紅土地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